连环型校舍(英语:Inter-locking Type Secondary School[1]),与标准小学校舍同样为香港的第二代标准校舍设计之一,主要兴建于新市镇,以应付实施“九年免费教育”政策所产生的额外中学学额需求,并配合新市镇发展。此等校舍为绝大多数1980年代创校的中学,以及极少数小学采用,于1977年至1993年间落成。
历史
自1973年文凭教师薪酬运动以后,香港增加官立、津贴中学学额的呼声日增[2]。因此,香港政府决定在1978年起推行“九年免费教育”,大幅增加免费初中学额。此外,适逢卫星城市及第二代新市镇(即沙田、屯门及大埔)发展,全港对中学学额的需求日渐增加。因此,工务司署于1976年发表第一款专为中学而设的标准校舍设计,并称之为“连环型校舍”[3]。
全港第一座连环型校舍为下葵涌官立工业中学,于1976年5月尾招标兴建[4],翌年竣工启用;至于第一组全连环型校舍则为浸信会吕明才中学及东华三院冯黄凤亭中学,于同年9月初招标兴建[5]。
虽然连环型校舍的布局在16年内没有大变化,但其细部设计经历了两次重大的改进。
就课室对流窗设计而言,虽然经改良的设计(即窗户的高度增加,而每扇对流窗相由扁身的长方形改为方形)早于1979年[6]在香港四邑商工总会陈南昌纪念中学的校舍试用,但采用此等设计的校舍,一直要到1982年才开始批量建成。当中,首批过渡性质的同类校舍(方形窗户但不设入墙通风柜),为保良局姚连生中学、保良局李城璧中学及东华三院邱子田纪念中学。
而在1983年起,连环型校舍设计再经历另一次变化:除了将上述的改良对流窗,列为唯一标准设计外,亦首次在化学及综合科学实验室预留安装入墙通风柜的位置,迦密爱礼信中学为第一个试点。工务局后来规定1983年9月起新入则的新校舍,均须采用改良版设计,不过长康邨、新翠邨及另一座位于大埔的校舍却是例外(一说是地基工程提前进行,而采用过渡性设计)。首批全数采用此等改良设计的半连环及全连环型校舍共有5座,分别为东华三院吴祥川纪念中学、圣公会李炳中学、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7]、中华基督教会基朗中学(西翼)、圣公会白约翰会督中学(东翼),以及宣道会郑荣之中学(南翼)与东莞工商总会刘百乐中学(北翼),均于1984至1985年间落成。
随着新界的发展,教育署于1985年推行“市区迁校计划”,将市区绝大部分不合规格的中学迁入新界的新建标准校舍。因此,大部分于1987年后落成的同类校舍,均用作安置此等中学。然而,个别校舍或未能如期移交,出现一校两址的情况(新开办班级于新址上课,惟大部分班级仍于旧校上课),甚至需承租同区的同类校舍甚至小学校舍上课。在屯门,由于学额需求暴增导致学额过剩,仁爱堂陈黄淑芳纪念中学曾于1985至1991年度临时兼办小一至小六[7],兆禧苑及田景邨的校舍被逼改装为小学[8],成为猛犸校。
由于连环型校舍仅适用于开办中学,难以因应人口结构改变而更改用途,故校舍错配的情况严重,特别于屯门区。此外,连环型校舍占地较大,难以善用珍贵的土地资源。因此,建筑署在1983年着手设计新款校舍作取代,至1988年发表了灵活式校舍设计,而连环型校舍设计随即被淘汰。全港最后一座全连环型校舍,为位于天耀邨二期的天水围官立中学(东翼)与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元朗信义中学(西翼),1993年才落成[9],亦是唯一一组连同和谐式大厦一同兴建的同类校舍[10];至于最后一座半连环型校舍,则为青年会书院,于1990年落成[11]。
于1990-2000年代期间,全港有不少半日制小学需要转为全日制,并分拆为两间学校。然而,由于建校速度无法赶上,导致新全日制小学校舍供应僧多粥少,因此政府于1996年10月提出,将一些空置中学校舍(包括在设备水准上已属落后的连环型校舍)分配予小学作转全日制之用[12]。自此,若有任何连环型校舍停用,原则上均不再用作中学永久校舍,而且一般均会列入小学校舍分配工作(若有需要,或会先改作临时校舍)。当中,柏立基教育学院分校于1997年迁出后,校舍改作浸信会沙田围吕明才小学为首例。而在2010年代,由于部分同类校舍上营办的中学迁校,或因收生不足而“杀校”,加上小学已经全面转为全日制,更多同类校舍亦开始供现有空间不足的小学迁校[13][14]。
虽然连环型校舍设计是1970年代尾的产物,但对于其后灵活式校舍、以至千禧及后千禧校舍的设计,有着极为深远的正面影响。在布局方面,连环型校舍首次将一间学校不同用途的空间,分拆为三个部分,使教学空间可以扩大;此外,其走廊设计改为开放式,有利采光[15]。在往后的校舍设计当中,以上优点得以继承。
校舍建设标准
所有连环型校舍原装均设24间课室,仅设于校舍课室大楼的1-4楼;而特别室翼则楼高6层(地下、1-5楼),并设有12个特别室(部分可改作常规课室),当中需要使用通风橱的实验室(化学、综合科学)设于5楼,方便将排气喉管接驳至天台。另外,所有校舍的原装窗户均以6扇为一组(除全连环型校舍地下金工室为4扇),当中左右2扇为固定窗(而台山商会中学及浸信会沙田围吕明才小学为特例,其特别室翼面向礼堂一方的窗户试验性一概采用4扇设计)。
另外,连环型校舍可以再按礼堂大楼设计细分为两种:全连环型及半连环型。全连环型校舍,其礼堂大楼楼高6层,由两间学校各自使用一半空间(当中,两校的礼堂分别设于1楼及4楼,除后梯外只能由本身所在的学校校舍进入;而地下有盖操场则分为一半),以更有效善用土地资源[15];至于半连环型校舍的礼堂大楼高度为4层,而地下操场由同一学校全权使用。
而在面积方面,全连环型校舍,半座(即一间学校)面积大约为5,800平方米[16];至于一座半连环型校舍大约为6,100平方米[17]。
采用同类校舍的学校及所属屋邨/屋苑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