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性欲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变性欲者(transsexual)是指性别认同与指定性别不一致,并希望永久过渡为与其性别认同一致的人。他们通常会寻求医学协助(包括性别肯定疗法,如性别肯定激素治疗和性别肯定手术),以使身体与其认同的性别更加一致。
![]() |
变性欲者可能认同自己是变性者。“变性者”一词属于“跨性别”的范畴[2][3],但有些变性者拒绝使用“跨性别”这一标签。[4][5][6][7](pp. 8, 34, 120–121)如果一个人对自身性别认同与指定性别之间的强烈且持续的不一致感到痛苦,则可能会被诊断为性别不安。[8]
对变性欲者的理解在 21 世纪迅速发展,许多 20 世纪关于变性欲者的医学观点和做法现已被认为过时。变性欲者曾经被归类为精神疾病患者,并受到医学机构的严格审查,这种情况在世界许多地区依然存在。[9][10][11][12]
术语
变性欲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在现代用法中,它指的是“希望透过医疗技术(如荷尔蒙疗法或手术)来改变身体,以从一种社会性别或生理性别过渡到另一种社会性别或生理性别的人”。在跨性别社群内,变性这个词存在争议,有时被认为是过时或带有贬义的词汇。较为广泛接受的词是“跨性别”或简称“跨”。然而,由于该词的历史使用、医学界的持续采用,以及部分人的自我认同,变性一词仍然存在于现代语言中。[13](pp. 742–744)
在理解这个主题时,需要注意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之间的区别。社会性别被定义为“一组社会、文化和语言规范,这些规范可归因于某人的身份认同、表现方式或角色,例如阳刚、阴柔、中性或非二元性别”。而生理性别则被定义为“出生时由医疗专业人员根据生殖器的外观进行指定,并伴随着对染色体组成、性别认同、表现方式和角色的相关假设,这些特征会在个体一生中逐渐展现,有时可能随时间改变”。[13](pp. 277–278)
诺曼·海尔(Norman Haire)报导称,1921 年,德国的多拉·里希特(Dora Richter)在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的照护下开始进行手术性别过渡,最终于 1930 年成功完成生殖器重建手术(GRS)。[14]1930 年,赫希菲尔德监督了第二例在同行评审期刊中详细报导的生殖器重建手术,即丹麦的莉莉·艾尔伯之案例。1923 年,赫希菲尔德提出了德语词汇“Transsexualismus”,[15]之后,大卫·奥利弗·考德威尔(David Oliver Cauldwell)于 1949 年和 1950 年将“易性症”(transsexualism)和“变性”(transsexual)引入英语。[16][17]
考德威尔似乎是第一个使用该词来指代希望改变生理性别的人。[18]1969 年,哈利·本杰明声称他于 1953 年 12 月进行了这场演讲,自己是第一位在公开演讲中使用“变性”(transsexual)一词的人。[19]本杰明随后在 1966 年出版的《变性欲者现象》(The Transsexual Phenomenon)一书中推广了这一术语,他在书中将变性欲者分为三个强度等级(后来被称为“本杰明量表”):“变性欲(无手术)”、“变性欲(中等强度)”和“变性欲(高强度)”。[20][21][22]
“跨性别”(transgender)一词由约翰·奥利文(John Oliven)于 1965 年创造。[2]到 1990 年代,“变性者”(transsexual)已被视为“跨性别”这一伞状术语的子类别。[23][2][3]如今,“跨性别”一词更为常见,许多跨性别者更喜欢使用“跨性别”这一称呼,而拒绝“变性”一词。[24][25][26]然而,一些寻求医学协助(例如性别肯定手术)以改变性特征来符合自身性别认同的人则更偏好“变性”这一称呼,并拒绝使用“跨性别”。[24][25][26]一些拒绝“跨性别”标签并自称为“变性者”的人认为,对于接受过性别肯定手术的人来说,他们的解剖性别已经改变,而性别认同则始终如一。[27][28][29]
从历史上看,一些人之所以更喜欢“变性”(transsexual)而非“跨性别”,是因为在 1950 年代至 1980 年代的医学界鼓励区分这两个术语,并仅允许前者获得医疗治疗。[30]另一些自我认同为变性者的人认为,那些不寻求性别肯定手术的人与那些选择手术的人在本质上有所不同,两者面临的问题也不同,[22]但这种观点存在争议。另一些人则认为,医学程序并不会带来如此深远的影响,以至于将接受过手术者与未接受手术者(例如因经济问题无法负担手术的人)划分为截然不同的类别。也有人反对“变性”这一术语,认为其描述的是与性别认同相关的状况,而非与生理性别相关的概念。[31]例如,美国第一位因性别肯定手术(由男性变为女性)而广为人知的克莉丝汀·乔根森(Christine Jorgensen)便基于此理由,拒绝“变性”一词,而在报刊上自称为“跨性别”。[32][33]
反对使用“变性”一词的一个常见论点是,它过度医疗化了跨性别者的经历,过分关注诊断,或两者皆是。[13](pp. 742–744)“跨性别”这一术语的兴起,部分原因正是为了打破“变性”一词所隐含的“医疗垄断”转变过程的观念。[34]
GLAAD 的媒体参考指南对“变性”一词的使用提供了以下区别:[35]
这是一个较早期的术语,起源于医学和心理学界。正如同性恋社群拒绝“homosexual”一词并改用“gay”与“lesbian”一样,跨性别社群也逐渐舍弃“变性”(transsexual)一词,而改用“跨性别”(transgender)。然而,仍有部分跨性别者自称为“变性者”。除非某人明确以“变性者”来描述自己,否则不应使用该词来形容他人。如果报导对象自称为“变性”,则应将其作为形容词使用,例如:“变性女性”(transsexual woman)或“变性男性”(transsexual man)。
在英语中“变性”(transsexual)一词通常用作形容词,而非名词,例如“变性者”(transsexual person)而非单独使用“变性”(a transsexual)。截至 2018 年,以名词形式(如称某人为“变性者”)来指代个体的用法在变性社群内已经逐渐被摒弃。[36]与其他跨性别者一样,变性者希望被称呼为符合其性别认同的代词与术语。例如,跨性别男性(trans man)是指在出生时因生殖器外观而被指定为女性,但其性别认同为男性,并且正在或已经转变为男性性别角色的人。而变性男性(transsexual man)则进一步指的是已经拥有或将拥有男性化身体的人。变性者有时会使用方向性术语来描述,例如“女变男”(female-to-male, F2M, FTM, F to M)用于变性男性,而“男变女”(male-to-female, M2F, MTF, M to F)则用于变性女性。
完成性别肯定手术的人有时被称为“已变性个体”(transsexed individuals)。[37]但需要注意,“已变性”(transsexed)与“变性者”(transsexual)有所区别,因为“变性者”一词作为自我认同也可指尚未接受 SRS、但心理性别与生理解剖性别不符的人。
“变性”一词有一种较少见的变体拼写——“transexual”(单 S),该变体起源于英国。例如,跨性别权利运动团体 The Transexual Menace 曾使用此拼法。[13](pp. 738)一些倡导者使用此拼法来去除该词的病理化含义。[7](pp. 25)另一个罕见的同义词为“transsex”。[38]
“性别不安”与“性别认同障碍”这两个术语直到 1970 年代才出现,[39]当时劳布(Laub)与菲斯克(Fisk)发表了多篇关于易性症的研究,并引入了这些术语。[40][41]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易性症”被“青春期与成人的性别认同障碍”所取代。
男变女易性症(MTF transsexualism)有时被称为“哈利·本杰明症候群”(Harry Benjamin’s syndrome),以纪念率先研究性别不安的内分泌学家哈利·本杰明。[42]然而,随着当代医学对性别多样性的研究范畴已远超本杰明早期的描述,对此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43]因此,“哈利·本杰明症候群”一词受到批评,认为其贬低了其他具有不同经历的性别多样化人士。[44][45]
自 20 世纪中叶以来,“同性恋变性欲者”(homosexual transsexual)及相关术语曾被用来根据个体的出生性别来标示其性取向。[46]许多来源批评这种措辞,认为其含义混淆,带有“异性恋主义”(heterosexist)[47],并且具有贬义[48],因为它以出生指定性别来标签个体,而非其性别认同。[49]性学家约翰·班克罗夫特(John Bancroft)最近也对自己过去使用这类术语表示遗憾,尽管当时这些词汇属于标准用语,特别是用于指称跨性别女性。[50]他表示,如今他会更加谨慎地选择措辞。[50]性学家查尔斯·艾伦·莫泽(Charles Allen Moser)同样批评这类术语的使用。[51]社会医学科学家丽贝卡·乔丹-杨(Rebecca Jordan-Young)则批评西蒙·勒维(Simon LeVay)、J·麦可·贝利(J. Michael Bailey)和马丁·拉卢米埃(Martin Lalumiere)等研究者,认为他们“完全未能理解性取向框架的替代视角所带来的影响”。[52]
在 1980 年代,心理学家朗·兰格文(Ron Langevin)提出并推广了“男性恋”(androphilia)与“女性恋”(gynephilia)这两个术语,以描述个体的性取向,而不涉及其性别认同。[53]类似地,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也使用了“被男性吸引”、“被女性吸引”、“被两者吸引”或“不被任何人吸引”等更为中立的描述方式。[54]
许多跨性别者选择根据自己的性别认同,而非出生指定性别来描述自己的性取向。[43]
有几个术语在跨性别社群内广泛使用,这些术语与跨性别者的手术或治疗状态相关,根据他们是否已经接受性别肯定手术、是否尚未接受但有意愿进行,或是否无意接受手术来区分。[55]一位“术前”(pre-operative,简称 "pre-op")跨性别者是指有意进行性别肯定手术(SRS),但尚未接受手术的人。[55][56]一位“术后”(post-operative,简称 "post-op")跨性别者是指已经接受过性别肯定手术(SRS)的人。[55]
“不手术”(non-operative,简称 "non-op")是指未曾进行性别肯定手术,并且未来也无意进行此手术的人。这其中可能有各种原因,从个人原因到财务考量都有。[55]接受性别肯定手术并非成为变性者的必要条件。进化生物学家兼跨性别女性朱莉娅·塞拉诺批评社会过度关注性别肯定手术,认为这种做法具有男性中心主义,物化变性者,并侵犯隐私。[57]:229–231
历史理解
跨性别者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许多社会拥有传统的第三性别角色,或者以某种形式接受跨性别者。[58]然而,准确的历史难以确定,因为现代“跨性别”的概念以及性别本身,直到 20 世纪中叶才发展出来。因此,历史上的理解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观点的影响,并且直到 20 世纪晚期,这一议题主要被从医学的角度来看待。[59]
希波克拉底文集(诠释希罗多德的著作)提到了“斯基泰人的疾病”(涉及 Enaree),并将其归因于长时间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骑马导致的阳痿。这一描述在 16 至 18 世纪的医学文献中被广泛讨论。1596 年,皮埃尔·佩蒂(Pierre Petit)将“斯基泰人的疾病”视为自然变异,但到了 18 世纪,学者们开始将其视为一种“忧郁”或“歇斯底里”的精神疾病。到了 19 世纪初,人们普遍认为跨性别现象独立于希波克拉底的观点而存在,但仍缺乏详细记录。19 世纪初期的欧洲精神病院中记录了跨性别女性与跨性别男性的案例。美国最早记录的非典型性别者之一是 17 世纪的殖民地仆人 Thomas(ine) Hall。[60]当时最完整的记录是法国外交官艾昂骑士(Chevalier d'Éon,1728–1810)的生平记载。随着 19 世纪晚期异装现象的增加,社会对跨性别者的讨论大幅增长,并试图解释跨性别的起源。许多研究来自德国,并被传播至西方其他国家。在 19 世纪晚期之前,异装行为主要被视为一种实用行为,例如用于讽刺或伪装。然而,到了 19 世纪下半叶,异装与跨性别逐渐被视为对社会的威胁。[61]
1882 年,威廉·A·哈蒙德(William A. Hammond)撰写了一篇关于跨性别者普韦布洛人“萨满”(mujerados)的报告,并将其与“斯基泰人的疾病”相提并论。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的其他作家(包括哈蒙德在美国神经学会的同僚)也记录了美洲原住民中普遍存在的跨性别文化。虽然他们对这些现象的解释各不相同,但通常不将原住民的跨性别文化归因于精神疾病,而是从宗教与道德的角度进行谴责。原住民文化对跨性别现象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甚至在二战前的研究中占据了主导地位。[61]
19 世纪末,德国开始出现对跨性别现象的批判性研究,马格努斯·赫希菲尔德(Magnus Hirschfeld)是其中的重要人物。他在 1910 年提出了“Transvestit”[62](来自 19 世纪法语单词 travesti,意为异装),并在英语中被翻译为“transvestite”(异装者)。随着跨性别研究范畴的扩大,赫希菲尔德于 1919 年创立了柏林性学研究所(Institut für Sexualwissenschaft)。尽管对赫希菲尔德的遗产存在争议,但他的研究革新了这一领域。该研究所在 1933 年纳粹掌权后被摧毁,其研究成果在当年 5 月的纳粹焚书行动中遭到焚毁。[63]跨性别议题在二战期间几乎从公众视野中消失,直到战后才重新受到关注。然而,当时的研究主要采用了法医心理学的视角,而非早期德国研究所使用的性学方法。[61][64]
虽然性别肯定手术(SRS)的记录可追溯至公元 2 世纪,但现代形式的这类手术直到 20 世纪才开始出现。[65][66]在这一背景下,哈利·本杰明提出,中等MTF(即男性至女性的变性欲者)可能会受益于雌激素疗法,作为“手术的替代或准备阶段”。[20]在本杰明的观点中,有些人可能接受了性别肯定手术,即使他们不符合变性欲的定义,而另一些人则虽然符合他所谓“真正的变性欲者”(true transsexual)标准,却并不想接受手术。“易性”(Transsexuality)一词首次被纳入 1980 年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并在 1987 年的 DSM-III-R 版本中再次出现,当时被归类于“通常在婴儿期、儿童期或青少年期首次明显出现的障碍”。
除了本杰明对 MTF 跨性别者的研究外,也有女性至男性(FTM)跨性别者的案例,但对于他们来说,生殖器手术可能不太可行。本杰明曾为 MTF 跨性别开具认证信,内容写道:“他们的解剖学性别,即身体,是男性。他们的心理性别,即心灵,是女性。”从 1968 年开始,本杰明放弃了早期的术语,改为使用“性别认同”的概念。[43]
医学诊断
在《国际疾病分类》(ICD) 中,“易性症”不再被归类为精神障碍。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WPATH)以及许多跨性别者曾建议取消这一分类,[67][68](pp. 743)认为将易性症视为“疾病”而非与生俱来的特点,显示出部分心理健康专业人士的敏感度不足。[69]目前,易性症已被重新归类为性健康相关状况,这一分类仍然使医疗体系能够提供与性别相关的医疗服务。[10]《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版 (ICD-11) 于 2018 年 6 月发布。在此之前,第十版 (ICD-10) 曾将易性症、双重角色异装癖及儿童性别认同障碍纳入“性别认同障碍”类别。ICD-10 将易性症定义为:“一种希望以异性身份生活并被接受的愿望,通常伴随着对自身解剖性别的不适感或不适当感,以及希望通过手术和荷尔蒙治疗,使身体尽可能符合所偏好的性别。”在 ICD-11 中,“易性症”被更名为“青春期或成年期的性别不一致”(HA60),而“儿童性别认同障碍”则被更名为“儿童期的性别不一致”(HA61)。
ICD-11 中的 HA60 定义如下:[8]
青春期及成年期的性别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 of Adolescence and Adulthood)指个体所经历的性别与指定性别之间存在显著且持续的不一致,这通常导致个体希望进行“性别过渡”(transition),以便通过荷尔蒙治疗、手术或其他医疗服务,使身体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与自身所经历的性别保持一致,从而能够按照该性别生活并被社会接受。该诊断不得在青春期开始之前确定(HA61 适用于青春期前的情况)。单纯的性别多元表现与偏好并不足以构成该诊断的依据。
从历史上看,易性症曾被纳入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PA)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在《DSM-5》中,易性症被移除作为诊断项目,并改以性别不安作为新的诊断。[70]这一变更反映了 APA 成员的共识,即对性别肯定手术的渴望本身并不是一种疾病,跨性别者不应被不必要地污名化。[9]透过纳入性别不安的诊断,跨性别者仍能透过性别过渡过程获得医疗照护。
目前,跨性别者寻求医疗治疗时的诊断为性别不安。[70]根据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制定的照护标准,这一诊断标签通常是获得健康保险覆盖的性别肯定疗法的必要条件。此外,将性别认同障碍归类为精神障碍,并不意味着可借此污名化或剥夺性别患者的公民权利。[11][71]
原因、研究和理论
从历史上看,医学界在提供跨性别者医疗照护方面极度关注跨性别女性,而对跨性别男性的关注则相对较少。朱莉娅·塞拉诺认为,“女性气质狂热”(effemimania,即认为男性的女性表现比女性的男性表现更具病态)是其中的主要驱动因素。她将这种现象视为“厌跨女症”(transmisogyny),即厌恶跨性别女性的表现形式,这也是性别歧视的延伸。[57] :126–127这种“女性气质狂热”将男性同性恋、跨性别女性以及女性化的性别表现混为一谈,并将它们视为一种疾病。[57]:129塞拉诺还指出,医学界长期以来对过时的理论(例如“幻想女性性兴奋”(autogynephilia))的迷恋,也是导致这种偏见的因素之一。[57]:131
医疗援助
个人在选择性别肯定疗法时可能会有不同的决定,这可能包括激素治疗、从小型到大范围的手术、社会层面的改变以及心理介入。医疗介入的程度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选择,并不存在放诸四海皆准的解决方案。
性别肯定疗法是指所有与性别肯定相关的医疗处置,适用于跨性别者与间性者。性别肯定手术(如睾丸切除术)可改变主要性征,包括胸部手术(如乳房切除术或隆乳),此外,对于跨性别女性而言,可能还包括喉结缩小术、脸部女性化手术或永久性脱毛等程序。
为了获得性别肯定疗法,跨性别者通常需要接受心理评估,并根据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WPATH)发布的《照护标准》(Standards of Care,SOC)获得性别认同障碍的诊断。[11]这项评估通常伴随咨询,以协助个人适应所希望的性别角色,了解医疗处置的影响与风险,有时还包括心理治疗。《照护标准》旨在作为指导方针,而非僵化规则,其目标是确保接受治疗者获得充分资讯,并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避免人们基于不切实际的期望而进行性别过渡。
在初步的心理评估后,跨性别男性与跨性别女性可能会开始接受医疗治疗,通常从荷尔蒙替代疗法(HRT)[71][72]或荷尔蒙抑制剂开始。在这些情况下,寻求改变性别的人通常需要在接受生殖器手术前,先以其目标性别的身份生活至少一年,以获取实际生活体验(real-life experience, RLE),这一过程有时被称为“真实生活测试”(Real-Life Test, RLT)。[71]跨性别者可能会选择接受部分、全部或不接受任何可用的医疗程序,这取决于个人感受、健康状况、经济能力等因素。有些人认为易性症是一种生理状况,而非心理问题,因此主张应根据个人需求提供性别肯定疗法。(Brown 103)
与其他跨性别者一样,变性者可能会自称为跨性别男性(trans men)或跨性别女性(trans women)。他们希望建立与自身认同性别相符的永久性别角色,并且许多人会选择医疗介入作为表达性别认同的一部分。从一种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表现过渡为另一种的完整过程通常被称为“性别过渡”(transitioning),这一过程通常需要数年时间。已完成过渡的跨性别者通常会改变自己的社会性别角色、法定姓名以及法律性别标注。[73]
并非所有跨性别都会进行身体上的过渡。一些人因各种障碍或顾虑而无法或不愿进行,例如手术费用高昂、医疗并发症的风险,或自身的健康状况使得使用激素或进行手术变得危险。也有一些人不认同二元性别角色,或在过渡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无论他们是否认同二元性别。许多跨性别,包括认同二元性别的跨性别,并未进行生殖器手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生殖器感到自在,或者担心神经受损与可能失去性快感(包括无法达到高潮)。这种情况在跨性别男性(女跨男,FTM)中特别常见,他们中的许多人对目前的阴茎成形术(phalloplasty)感到不满,因为该手术通常费用极高,不在健康保险的给付范围内,且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阴茎成形术不仅无法产生完全自然的勃起,甚至可能无法实现勃起,其术后结果通常也缺乏阴茎的性敏感度。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阴茎成形术的结果对跨性别男性来说仍然令人满意。相比之下,更受欢迎的阴蒂成形术(metoidioplasty)价格相对低廉,且在性功能方面的效果明显较佳。[74][75][76]
跨性别的性取向可以是异性恋、同性恋、女同性恋或双性恋;许多人在描述自己的性取向时,会根据自身的性别认同,而非出生时被指定的生理性别来选择用词。
试图改变跨性别性别认同,使其符合出生时被指定的性别(即所谓的“转换治疗”)是无效的 。广受认可的《照护标准》(Standards of Care)指出,有时对跨性别来说,唯一合理且有效的治疗方式就是接受性别肯定治疗。[71][77]
跨性别的治疗需求至关重要,因为未经治疗的跨性别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极高,包括忧郁、焦虑、各类成瘾问题,以及自杀率高于一般人口的情况。[78]透过性别角色的转变和/或身体特征的改变,这些问题可以得到缓解。[79]
许多跨性别与变性者的倡议者以及许多医疗照护者都指出,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通常并非来自性别认同本身,而是来自社会和文化对于性别多元者的反应。[71]一些跨性别拒绝《照护标准》所建议的心理咨询,因为他们不认为自己的性别认同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布朗(Brown)与朗斯利(Rounsley)指出:“一些跨性别为了获得医疗与法律体系所赋予的权利,不得不顺从相关机构对性别的传统认知。”例如,变更法律文件上的性别,以及接受性别肯定手术等医疗需求,通常都难以在没有医生或治疗师的批准下获得。因此,一些跨性别认为自己被迫接受过时的性别观念,只为了克服这些基本的法律和医疗障碍。[80]
接受性别肯定手术的人,日后可能会对手术感到后悔,主要与缺乏家庭或同侪支持有关。1990 年代的数据显示,后悔率约为 3.8%。[81][82]在 2001 年的一项研究中,针对 232 名接受性别肯定手术的跨性别女性(MTF)患者调查后发现,无人表示完全后悔,仅 6% 表示偶尔或部分后悔。[83]2009 年的一项MEDLINE文献回顾研究则估计,对手术产生疑虑或后悔的患者比例可能高达 8%。[84]
2010 年的一项综合研究,分析了 28 项针对跨性别男性与跨性别女性的长期研究,结果发现跨性别者在过渡后的整体心理状况与一般人口相似,并且明显优于未接受治疗的变性欲者群体。[85]
盛行率
对于变性欲群体的患病率估算,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中所采用的特定案例定义,因此不同研究的结果可能相差数倍乃至数十倍。[86]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V,2013 年版)所提供的估算数据如下:“对于出生时被指定为男性者(MTF),患病率约处于 0.005% 至 0.014% 区间;对于出生时被指定为女性者(FTM),患病率则为 0.002% 至 0.003%。”不过,该手册明确指出,这些数据可能存在低估情况,因为其是基于专科诊所的转诊数据得出的。[87]
荷兰阿姆斯特丹性别不安诊所在过去四十年间,为约 95% 的荷兰跨性别群体提供了治疗服务。其 1997 年开展的一项研究估计,出生时指定为男性者的易性症患病率为 1:10,000,而出生时指定为女性者的易性症患病率为 1:30,000。[88]
在 2007 年 WPATH(世界跨性别健康专业协会)第 20 届国际研讨会上,Olyslager 和琳·康维发表的一篇论文指出,依据他们以及其他相关研究的数据,实际患病率可能远高于传统估计值。他们提出的最低估计值为:MTF 为 1:4,500,FTM 为 1:8,000。他们还估算出,美国已完成手术的 MTF 人数约为 32,000,并由此推导出 MTF 患病率约为 1:2,500。此外,通过对比美国的性别肯定手术(SRS)年发生率与男性出生率,他们得出 MTF 患病率可能为 1:1,000;甚至基于 SRS 的增长趋势对未诊断的变性欲者进行推测,得出了 1:500 的数据。同时,他们还指出,美国前三大 SRS 外科医师已完成的 MTF 手术数量,便足以支撑 1:10,000 的估算值,而这尚未考虑其他美国及国际范围内的变性手术案例,这表明 1:10,000 的估算值可能偏低。[89]
2008 年,针对新西兰护照持有者变更性别的统计数据显示,出生时被指定为男性者的跨性别比例约为 1:3,639,而出生时被指定为女性者的比例为 1:22,714。[90]同年,在英国布里斯托举行的 LGBT 健康峰会上发布的报告显示,英国的跨性别者数量每年以 14% 的速度增长,且平均转换性别的年龄正呈上升态势。[91]
尽管目前尚无关于性别认同障碍(GID)患病率的直接研究,但过去 20 年间发表的临床论文估算,出生时指定为男性者的 GID 患病率介于 1:7,400 至 1:42,000 之间,而出生时指定为女性者的 GID 患病率则介于 1:30,040 至 1:104,000 之间。[92]
2015 年,美国全国跨性别平等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Transgender Equality)开展了一项全国性跨性别歧视调查。在 27,715 名受访者中,35% 的人认同自己为 “非二元性别”,33% 的人认同为跨性别女性,29% 的人认同为跨性别男性,3% 的人认为 “异装者”(crossdresser)最能描述其性别认同。[93][94]
2016 年的一项系统性回顾与综合分析,对 27 项研究中关于跨性别定义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审视,得出的平均患病率(mP)如下
- 接受手术或荷尔蒙治疗者,每 100,000 人中约 9.2 人(95% 置信区间:4.9–13.6),相当于 1:11,000;
- 被诊断为跨性别相关医学状况者,每 100,000 人中约 6.8 人(95% 置信区间:4.6–9.1),相当于 1:15,000;
- 若以自我报告的跨性别认同作为标准,则每 100,000 人中约 355 人(95% 置信区间:144–566),相当于 1:282。然而,若排除一项异常值研究将结果提升到 871人(95% 置信区间=519-1,224),估算值将提升至 1:115。该分析同时发现,不同研究之间的结果存在显著的异质性。[86]
此外,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或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的人群,相较于普通人口,更具有成为跨性别的可能性 。[95]
国家 | 刊物 | 年 | 男性发病率 | 女性发病率 |
---|---|---|---|---|
美国 | DSM-IV | 1994 | 1:30,000 | 1:100,000 |
尼德兰 | 临床内分泌与代谢杂志 | 1997 | 1:10,000 | 1:30,000 |
美国 | 国际变性杂志 | 2007 | 1:4,500 | 1:8,000 |
新西兰 | 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精神病学杂志 | 2008 | 1:3,639 | 1:22,714 |
美国 | 性医学杂志 | 2016 | 1:11,000 | 1:15,000 |
社会与文化
许多美洲原住民和第一民族文化中,传统上对于不符合该文化中典型男性或女性角色的个体,设有特定的社会与仪式性角色。由于不同部族的性别角色(若存在)差异很大,这些角色的具体形式也有所不同。然而,近年来,在美洲原住民LGBT群体中,一种泛印第安(pan-Indian)身份——双灵(Two-Spirit)——逐渐兴起。[96]

关于跨性别者法律地位变更的法律因国家而异。有些司法管辖区允许个人更改姓名,有时也允许更改法律性别,以反映其性别认同。在美国,一些州允许修改或完全更换原始出生证明。[99]有些州会对早期记录进行封存,除非有法院命令,以保护跨性别者的隐私。
在许多地方,出生记录或其他法律性别标识无法更改,尽管这种情况正在逐步改变。Estelle Asmodelle 的书记录了她争取修改澳大利亚出生证明和护照法律的斗争,而其他一些个人也在推动法律变革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使跨性别者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
大多数西方国家都提供针对跨性别者的医疗治疗。然而,跨性别者挑战了许多文化中的“规范”性别角色,因此常常面临严重的仇恨和偏见。电影《男孩别哭》讲述了跨性别男性布兰登·蒂纳的故事,他在身份被发现后遭到强奸并被谋杀。1999 年,布兰登被纪念于首个跨性别追悼日。[100]该纪念日每年 11 月 20 日由跨性别群体和全球 LGBT+ 组织共同纪念。[101][102]
允许更改出生记录的司法管辖区通常允许跨性别者与其性别认同的异性结婚并收养子女。而禁止同性婚姻的司法辖区往往要求在更改出生证明之前,必须先解除跨性别者在变性前缔结的婚姻。[103]
医疗手册、专业新闻写作格式指南和 LGBT 倡导组织建议他人采用跨性别者本人认同的姓名和代词,包括在提及其过去时也使用符合其性别认同的表达方式。[104][105][106]对于因代词用法或性别定义而感到困惑的家人和朋友,通常由跨性别者本人、专业人士或熟悉跨性别者代词使用规则的其他人士进行指导。有时,跨性别者需要多次纠正朋友和家人,才能使他们稳定使用符合其性别认同的代词。根据朱莉娅·塞拉诺的说法,故意错误使用跨性别者的性别代词是一种“傲慢的行为,旨在贬低和羞辱跨性别者”。[107]
根据《美国身心障碍者法》第 12211 条,易性症和“非由生理损伤导致的性别认同障碍”被明确排除在该法案的保障范围之外。[108]但性别不安并未被排除。[109]
公开跨性别身份的人在就业方面可能面临困难。大多数人需要在过渡期间维持工作,以支付生活费和过渡相关费用。然而,对跨性别者的就业歧视相当普遍,许多人在出柜后或被动暴露身份后遭到解雇。[110]跨性别者必须决定是在现有工作岗位上进行过渡,还是等到社会性别过渡后再寻找新工作。此外,他们在职场中还面临许多压力,例如担心同事对过渡的负面反应、在更改姓名后丧失过去的工作经验,甚至连选择使用哪一间洗手间都可能成为挑战。[111]对于处于过渡期的跨性别者来说,找到工作尤其困难。
许多国家的姓名和性别更改法规,使得跨性别者难以向雇主隐瞒自己的跨性别身份。[112]由于哈利·本杰明护理标准(Harry Benjamin Standards of Care)要求在接受性别肯定手术(SRS)前必须经历一年的实际生活体验(Real Life Experience),这导致一些人陷入“两难困境”(Catch-22),即他们必须在无法顺利就业的情况下完成这一年的要求,从而影响他们获得SRS的机会。
在许多国家,法律对基于性别认同或性别表现的职场歧视提供保护,包括对于阳刚的女性和阴柔的男性的保护。越来越多的公司在其反歧视政策中纳入了“性别认同与表现”条款。[99][113]然而,这些法律和政策通常无法涵盖所有情况,并且执行力度也可能不足。例如,加州的反歧视法明确保护跨性别者在职场的权益,并禁止雇主因员工的性别认同而解雇或拒绝雇用。而在欧盟,根据欧洲法院在P诉S及康沃尔郡议会案(P v S and Cornwall County Council)中的裁决,跨性别者的就业权益受到性别歧视保护。[114]
根据美国全国跨性别歧视调查(National Transgender Discrimination Survey):[94]
- 44% 的受访者因为是跨性别者而未能获得应聘的工作。
- 36% 的跨性别女性因歧视而失去工作,相较之下,跨性别男性的比例为 19%。
- 54% 的跨性别女性和 50% 的跨性别男性曾在职场中遭受骚扰。
- 因歧视被解雇的跨性别者,其自杀尝试率比普通人口高 34 倍。
这些数据显示,就业歧视对跨性别者的职业发展和心理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即便法律提供了一定程度的保障,现实中的挑战仍然存在。
许多跨性别者男性和女性选择完全以其性别认同的身份生活,而不透露其出生时指定的性别。 这种做法有时被称为“隐身”(stealth)。[115]隐身的跨性别者选择不公开自己的过去,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对歧视的恐惧以及对人身暴力的担忧。[94]:63也有一些案例表明,跨性别者的身份被发现后可能会被拒绝提供医疗服务,无论是由患者自行透露,还是被医生无意间发现。[116]
在跨性别者出现在主流电影和电视节目之前,Aleshia Brevard——一位于 1962 年接受手术的跨性别女性[117]:3 ——在 1960 至 1970 年代活跃于好莱坞和纽约,担任演员[117]:141 和模特[117]:200。尽管她出演了八部好莱坞电影,并登上了当时大多数热门综艺节目(包括《迪恩·马丁秀》),并且曾是《雷德·斯凯尔顿秀》和《只此一生》的常驻演员,但她从未饰演过跨性别者角色。后来,她回到大学教授戏剧与表演。[117][118]
自 2004 年起,为了选出全球最美的跨性别者,一项名为“世界最美跨性别者比赛”(The World's Most Beautiful Transsexual Contest)的选美比赛在内华达州拉斯维加斯举行。该比赛接受手术前和手术后的跨性别女性参赛,但要求提供其出生时的性别证明。2004 年的冠军是一位名叫 Mimi Marks 的女性。[119]
Jenna Talackova,这位 23 岁的女士,促使唐纳德·特朗普及其主办的“加拿大环球小姐”选美比赛撤销对跨性别选手的禁令,并于 2012 年 5 月 19 日在多伦多参与比赛。[120]2013 年 1 月 12 日,Kylan Arianna Wenzel 成为首位在唐纳德·特朗普修订规则后,正式获得准许参加环球小姐组织选美比赛的跨性别女性。在此前一年,环球小姐赛事官员在得知 23 岁的加拿大小姐 Jenna Talackova 是跨性别者后,曾取消其参赛资格,而 Wenzel 是自那以后首位参加比赛的跨性别女性。[121][122]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