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5月27日) |
上古时期,中国服装大多分成两截,上体称“衣”,下体称“裳”,俗称[上衣下裳]。其中的“襦”指长不过膝的短衣,“裙”指布帛拼制而成上连于腰的下裳[3]。从出土文物看,西周时晋国贵族已出现上身右衽短衣,下佩裙裳的衣着[4]。后来成为几千年中汉族妇女最常见的衣着。 有学者认为襦裙最初流行于白狄族所建立的中山国[5],而另有学者认为中山玉人俑所穿的服饰其实是改良的深衣[6]。
西汉时期人们普遍以上衣下裙的深衣为尚,穿襦裙的妇女较少,但没有完全摒弃且在文献中亦有所记载,东汉汉献帝时女子好为高腰襦裙[7]。
到了东汉至魏晋年间,襦裙重新被人们所重视且占据了当时服饰的主导地位[8]。晋朝晚期有妇人流行内衣裲裆套在交领襦裙之上的记载[9]。南北朝时出现衣在裙外、在衣上束上腰带的襦裙,下裙多为间色裙,并传至朝鲜半岛和日本。唐代流行齐胸襦裙和高腰襦裙,常会配上披帛,晚唐至五代宋初出现诃子裙,是在上襦外加诃子,外穿大袖罩衫或半臂,还有去了上襦只穿诃子配大袖罩衫的穿法,大袖裙襦也是当时女性礼服。宋代中后期汉族女服以襦裙为主,最常见的是对襟襦裙以及只穿内衣和裙再外加褙子,也有把对襟上襦穿成交领者。元代后期至明代汉族妇女的服装以袄裙为主,与前代襦裙的主要差异在于上衣并不束在裙子内,但妇女劳动时也常会把上衣束在裙内或在衣外系上围裙[10]。襦裙的历史从战国时代一直沿续到清代且一直流行至民国初期,前后历经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仍保持着原始形态[8]。
在清代,清初汉族女性依然穿着明代的服饰,最迟至雍正年间部分清代汉女服饰也受到满族服饰影响,由交领变成厂字领式的大襟、琵琶襟等,大襟延续汉族传统的“右衽”形式[11]。有台湾学者指出清代袄裙维持汉族女性两节穿衣的传统,可视为明装或明朝样式的服饰[12]。
汉族妇女袄裙的领缘、袖口以及开衩处,镶绲刺绣配布或花边,称为“绲边”,符合传统正式服装的必备形式。[13]嘉庆年间,汉族女子的衣饰镶滚者渐多,至咸丰、同治年间,京师汉族妇女服饰镶滚之风更趋时尚,不惜费时费力费材地在衫、袄上加镶多道,晚清时镶绲复杂化,出现多种织带花边,以至有镶十余道者。[14]
现代日本把裙视为袴的一种,在古坟时代已出现上襦在外的襦裙,飞鸟时代出现类似中国南北朝式样、衣在裙外的襦裙,至奈良时代又从中国唐朝传入高腰襦裙及齐胸襦裙,一直至室町时代,高腰襦裙都在各阶层女性中流行。平安时代由于部分服饰转为多层式,原来的裙子已不够宽围着腰部,演变成只围后方。室町时代后期襦裙开始在平民和武家绝迹,但公家女性服装依然以襦裙为主,至今襦裙制和服虽然不见于平民服装,但日本皇室女性礼服依然是襦裙制,最高等礼服十二单也属于襦裙制,而巫女的服装也是白襦红裙,称为“白衣绯袴”。襦裙也是现代的女性的弓道服装。现代日本卒业着的穿着效果虽然类似襦裙,但上身所穿的其实是长至小腿的长着而不是襦。
新罗、百济从唐朝引入齐胸襦裙和高腰襦裙。至统一新罗后期至高丽王朝前期则流行中腰襦裙,高丽后期受到元代汉服影响,出现衣在裙外的袄裙,但到朝鲜王朝初期至中期仍有衣在裙内的襦裙,而袄裙则模仿明代袄裙样式制作,至朝鲜王朝后期袄裙上衣变短,裙腰变高,一直流传至今。
襦裙也是越南女性传统服装的常见款式,后黎朝女性会穿着襦裙,并再加上褙子,至阮朝时褙子演变成一种称为四身袄的外套,礼服襦裙则在外穿上披风,又有些女性去掉上襦,以肚兜配搭下裙再穿上四身袄。阮朝时曾一度禁止穿裙,但后期又再流行,至今越南女性于传统节日和庆典中仍会穿着襦裙,尤其是北部地区。
琉球国于第二尚氏王朝出现衣在裙外的袄裙,成为女性服装之一,至今一些琉球传统文化相关活动中仍见到这种款式的袄裙。琉球式常服袄裙的下裙多为白色,婚服则多穿黑裙或数层不同颜色的下裙。
襦裙按领子的式样不同,可分为交领襦裙、直领对襟襦裙、斜领对襟襦裙、圆领襦裙、褂裙等。按裙腰的高低,可分为中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齐胸襦裙。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