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Sign in
AI tools
热门问题
时间线
聊天
视角
全部
文章
字典
引用
地图
蝦夷征討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Found in articles
蝦夷
本武尊經由海路進入陸奧國(今本州東北地方)攻打東
夷
「日高見國」。
征討
後,「
蝦夷
既平,自日高見國還之,西南歷常陸(今茨城縣東北方)」。由此可見
蝦夷
人的勢力範圍,從茨城縣東北地區包括了整個本州東北地方。 《日本書紀》中對
蝦夷
的記載是這樣子的:「朕聞:其東
夷
也,識性強暴,凌犯為宗。村之無長,邑之勿首。各貪
征夷大將軍
征
夷
大將軍為奈良時代至平安時代期間,被派遣至東國的高階將軍的一個稱呼。其後,以武家政權之稱的幕府成立後,也有將軍、公方、大樹、大樹公、御所等稱呼。與此相似的職位有征
夷
副將軍、征狄大将軍、征西大將軍、征東大將軍(日语:征東大将軍)。 所謂「征
夷
」,就是「
征討
夷
族」的意思。征
夷
大將軍就是獲命去
征討
夷
平安时代
征討
蝦夷
被桓武天皇任命為首任征
夷
大將軍。所謂
蝦夷
征討
包含武力征服,與懐柔、同化政策,在弘仁2年以後,
蝦夷
政策轉向懷柔、同化為主,透過
蝦夷
內遷,與和人移民,使兩民族融合,雖然宣稱平等對待
蝦夷
人,但也是對
蝦夷
人的民族與文化抹除,
蝦夷
人因歧視而反抗的事件也屢有所聞。
蝦夷
阿弖流為
)、大墓公阿弖利為(日语:大墓公阿弖利為〔大墓公阿弖利爲〕?)、大墓公等名稱。 阿弖流為在日本
征討
蝦夷
的三十八年戰爭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但在《續日本紀》和《日本紀略》的記載卻很簡略。在781年(天應元年)5月24日征東大使藤原小黑麻呂(日语:藤原小黒麻呂)的奏章中,列舉了一些
蝦夷
的酋長,其中包括伊佐西古、諸絞、八十島、乙代等人,然而其中卻沒有阿弖流為的名字。
國後目梨之戰
Takakura Shinichiro.. Far Eastern Survey. 1960-07, 29 (7): 112–112. ISSN 0362-8949. doi:10.1525/as.1960.29.7.01p13857 (英语). [失效連結]
夷
酋列像
蝦夷
征討
胡奢麻尹之战 沙牟奢允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