蝌蚪,古时写作科斗,是两栖动物蛙、蟾蜍、蝾螈或蚓螈的幼体,生长在水里。在此阶段,蝌蚪透过鳃来呼吸。起初没有四肢,而是有一条鳍状般的尾巴,因此牠们能像大多数鱼类般通过摆动尾巴来游水。成年后它们开始变态,渐渐长出四肢,然后通过细胞凋亡甩掉尾巴。蝌蚪既有草食的也有杂食的。
此条目缺少有关生物学特性、生长及变态历程的信息。 (2023年3月12日) |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4/Bufo_metamorphosis.jpg/320px-Bufo_metamorphosis.jpg)
描述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2/2d/Wrinkledfrog_embryos.jpg/220px-Wrinkledfrog_embryos.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7/73/Rana_temporaria_tadpoles_eating_3.jpg/640px-Rana_temporaria_tadpoles_eating_3.jpg)
蝌蚪一般生活在水中,但也有少数蝌蚪,例如Indirana beddomii和Thoropa miliaris的是半陆生的,而Indirana semipalmata的更是完全陆生[2]。蝌蚪的大小也不一定,不同的种之间差异极大。即使同科也有相当不同,例如角蟾科的蝌蚪在晚期长度在33—106毫米(1.3—4.2英寸)之间。奇异多指节蟾的蝌蚪为世界最大的蛙类蝌蚪,长度可达25厘米(9.8英寸)[3]。
化石记录
尽管蝌蚪的身体柔软不易保存,仍然有发现上中新世的蝌蚪化石,其长度达10厘米(3.9英寸)[4]它们以生物膜的形态保存了下来,并留有硬质的下颚和骨头[5]。西班牙利夫罗斯发现的蝌蚪化石还保存有碳酸钙形式的脑壳、磷酸钙的神经索,肠子里还有岩石碎屑[4]。
与人类的关系
一些蝌蚪会被人类当做食物。红点齿蟾的蝌蚪因为特大,体长达10厘米(3.9英寸)[6],而被中国人当做食物[7],但实际被食用的蝌蚪并不局限于此。在印度,Clinotarsus curtipes的蝌蚪也是一种食物[8]。秘鲁人将Telmatobius mayoloi的蝌蚪当做药物和食物[9]。
林纯声和大林太良分别在1930和1960年代于缅甸佤族地区,搜集到有关蝌蚪变成人类的神话传说[10]。据詹姆斯·乔治·斯科特所述,这是佤族名为Ya Htawm和Ya Htai的两位女性祖先,她们在少年时是大湖Nawng Hkaeo中的蝌蚪(rairoh)[11]。
民国的妓女曾借助吃蝌蚪来打胎[12]。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