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人四(蛇夫座70)是位于蛇夫座,距离地球16.6光年的一个联星系统的主星,它是视星等为4等的一颗星,它不是一颗典型的亮星,要在远离城市灯光的情况下才能被裸眼看见[1]。
|-观测数据 历元 J2000 分点 | |
---|---|
星座 | 蛇夫座 |
'宗人四'[1] | |
赤经 | 18h 05m 27.285s[1] |
赤纬 | +02° 30′ 00.36″[1] |
视星等 (V) | 4.03[1] |
'宗人四B'[2] | |
赤经 | 18h 05m 27.421s[2] |
赤纬 | +02° 29′ 56.42″[2] |
视星等 (V) | 6.00[2] |
特性 | |
光谱分类 | K0V[1]/K4V[2] |
视星等 (B) | ~4.89[1]/~7.15[2] |
视星等 (V) | ~4.03[1]/~6.00[2] |
视星等 (R) | -/~5.6[2] |
U−B 色指数 | 0.57/? |
B−V 色指数 | 0.78/? |
变星类型 | BY[3]/- |
天体测定 | |
径向速度 (Rv) | -6.9 km/s |
自行 (μ) | 赤经:124.56 mas/yr 赤纬:-962.66 mas/yr |
视差 (π) | 195.96 ± 0.87 mas |
距离 | 16.64 ± 0.07 ly (5.10 ± 0.02 pc) |
绝对星等 (MV) | 5.48/7.51 |
轨道[来源请求] | |
伴星 | 宗人四B |
绕行周期 (P) | 88.3 yr |
半长轴 (a) | 4.56" |
偏心率 (e) | 0.495 |
倾斜角 (i) | 120.8° |
升交点黄经 (Ω) | 13.2° |
近心点 历元 (T) | 301.4 |
详细资料 | |
质量 | 0.92/0.70 M☉ |
半径 | 0.89/0.73 R☉ |
表面重力 (log g) | 4.5[4]/– |
亮度 | 0.43/0.08 L☉ |
温度 | 5,300[4]/– K |
年龄 | 1.9 × 109[5] 年 |
其他命名 | |
参考数据库 | |
SIMBAD | 资料 |
联星
为首的是一颗橘黄色主序星的矮星,属于天龙座BY型变星[3],光谱类型为K0,伴星是橘色主序星的矮星,光谱类型为K4[2]。这两颗星的轨道距离平均为23.2天文单位,但是因为轨道离心率很高(e = 0.499),两颗星的距离在11.4到34.8天文单位之间变化著,完整的轨道周期为83.38年[6]。
历史
这个恒星系统最早是在18世纪被威廉·赫歇尔研究联星时登录在他的目录上,赫歇尔证明了这两颗星是受到重力束缚的联星系统,两颗星绕着共同的质量中心运转。这是牛顿的万有引力也适用于太阳系之外天体的重要证明,他还主张可能有第三颗“看不见的伴星”影响着这两颗被看见的恒星[7]。
行星系的主张
在1855年,英属东印度公司马德拉斯天文台的台长W. S. Jacob声称这两颗恒星的轨道表现出反常的现象,”很可能”有一颗”行星存在于这个系统内”[8] T. J. J. See在1899年强烈的宣称有一颗黑暗的伴星存在[7],但是Forest Ray Moulton立刻发表一篇论文用具体的轨道参数证明三颗恒星的系统是极端不稳定的[9]。Jacob和See都声称这是不正确的[10],Jacob的声明认为这可能是经由天体测量发现第一颗系外行星的证据
在1943年,Dirk Reuyl和Erik Holberg再度发表有行星系统的声明,伴星的质量被估计为太阳质量的十分之一[11]。此一事件在当十分常轰动,但稍后的观测都否定了此一声明[12]。
过去那些负面的研究结果并未能完全排除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在2006年,麦克唐纳天文台的一个团队得到宗人四存在一颗或多颗行星环绕的极限值,质量介于0.46至12.8木星质量,平均距离在0.05至5.2天文单位[13]。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