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曼殊(1884年9月28日—1918年5月2日),本名戬(一说:宗之助),字子榖,小字三郎,法号曼殊,后更名元瑛(一说:玄瑛)。其先日本人,不详其姓。(详柳亚子《曼殊新传》)(或详文公直《苏曼殊年谱》,柳亚子参订)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中国清末民初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因常作汉传佛教出家人形象,也被称为诗僧,为“民国三大诗僧”之一(余二为释弘一释敬安)。

事实速览 苏曼殊, 个人资料 ...
苏曼殊
Thumb
《拜轮诗选》之苏曼殊像,泰东图书局出版
现藏于上海图书馆
个人资料
性别
别名元瑛、三郎、释曼殊、曼殊大师、曼殊先生
出生1884年9月28日
 大日本帝国神奈川县横滨区
逝世1918年5月2日(1918岁—05—02)(33岁)
 中国江苏省上海县
(今上海市
籍贯广东香山
(今广东省珠海市
国籍 中国
父母父:苏杰生(名胜,一名仁章,又名朝英)(一说:宗郎,日本人)
生母:若子,不详其姓。(嫡母:黄氏)(义母河合仙,日本人)(详文公直《苏曼殊年谱》,柳亚子参订)
学历早稻田大学预科
母校横滨大同学校
早稻田大学
成城学校(辍学)
职业诗人,作家,画家,翻译家
宗教信仰佛教
关闭

生平

其父苏杰生为日本横滨山下町三十三番英国茶行的买办。苏杰生在日本期间与日本妇女若子同居,生下了苏曼殊。义母河合仙(详文公直《苏曼殊年谱》,柳亚子参订)。

苏曼殊六岁(1889年)从嫡母黄氏归沥溪,始见祖父祖母,及长兄苏焯。由于其带有异族血统,在家族内备受排斥。有人说,曼殊十三岁就到新会慧龙寺出家做和尚,但后来又被家人找回,但这种说法证据不足。1904年(二十一岁)二月中旬,曼殊出家受三坛具足戒。广州府雷峰海云寺的博经法师与曼殊相交为友,知道曼殊虽受教界人士质疑、诽谤,却总是不与人争。后曼殊欲往他刹参方,担心曼殊挂褡不便,故将自己的戒牒相赠,然曼殊不愿总是冒名,故自取法号改作“曼殊”。

十五岁时,家道中落,曼殊随表兄再赴日本,在横滨华侨设立的大同学校就读。该校分甲乙两级,甲级所授为中英文二科,乙级所授为中文一科。当时冯自由在甲级,苏曼殊属乙级,与冯自由的弟弟同班,二人由此相识。1901年经亲属林氏赞助考入早稻田大学预科学习,一年后因林氏赞助终止而停学。幸而清公使王大燮准许各省自费优秀学生改当公费生,曼殊遂经横滨侨胞推举,转学振武学校(由东京成城学校改制而来)。曾有人说其就读于东京上野美术专科学校,实不可考。此时他开始醉心于佛理。在日本期间,还结识了陈独秀章士钊廖仲恺何香凝等留学生,并先后参加了在日本成立的中国革命团体如青年会兴中会等。

1903年,俄国侵占东三省,苏曼殊所在青年会组织拒俄义勇队,后迁至香港。当时苏杰生在家乡已经为苏曼殊订下亲事,赶到香港想劝其完婚,苏曼殊避而不见。在革命同志陈少白的劝说下勉强返乡,但是数月后即返港,并已剃度出家,法号曼殊。苏曼殊很快来到江浙一带,先后在苏州吴中公学任教、《国民日报》担任翻译,并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人交游。苏曼殊一生曾几次出家,但情绪反复多变,不能真正看破红尘。他有时身披袈裟,诵经念佛;有时又与多情少女发生轰轰烈烈的恋情。后在上海时,苏曼殊更自暴自弃,出入青楼妓院,还暴饮暴食,最终得了胃病而死。

1918年5月2日,曼殊因胃病逝于上海广慈医院,年仅三十四岁。死前留下一偈:“一切有情,都无挂碍。”后孙文捐赠千金,葬其于杭州西湖孤山北麓,南社诸宗元撰《塔铭》。20世纪50年代墓坍,1964年迁葬于西湖西南侧的鸡笼山

作品

创作和翻译

苏曼殊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翻译作品有《拜伦诗选》和《悲惨世界》。《拜伦诗选》出版于宣统元年(1909年),以中国古体诗的形式翻译《哀希腊》、《去国行》等篇。《悲惨世界》发表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最初译名《惨社会》,在上海《国民日日报》上连载,其译书未忠于原著,自第7回起,更杜撰情节,乱改处极多。他创作的小说有《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碎簪记》、《非梦记》等,另有《天涯红泪记》未完成。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现存诗约有100首。

其诗多感伤情调;小说运用浅近文言,描写爱情故事,表现出颓废色彩。加入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并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

佛教论述

苏曼殊一生多次出家、还俗,以半僧半俗的形象示人。但其在佛教内亦有改良的主张和论述。如《儆告十方佛弟子启》、《告宰官白衣启》等,他主张对佛教四大类内容进行改革,即礼忏、付法、趋炎、办学。[1]

评价

断鸿零雁记》被誉为“民国初年第一部成功之作”,是一部悲情爱情小说。郁达夫评论《断鸿零雁记》:“有许多地方,太不自然,太不写实,做作得太过。”[2]

钱钟书在《围城》里借董斜川之口评论说“东洋留学生捧苏曼殊,西洋留学生捧黄公度”。

圆瑛法师称其已证阿罗汉。

茗山法师:“我在禅堂参悟,而曼殊于妓院得道,若非再来人,何能如此?”

印顺导师说:“中国有两大诗僧,前有佛印,今有曼殊。”

争议

虽然苏曼殊在五四运动前已经去世,但他对五四运动还是产生了影响,其中学界对他在新旧文学中的定位存在争议,一方面有人把他放在与新文学对立的鸳鸯蝴蝶派中,亦有人把他和五四浪漫派看齐,以为他和郁达夫有直接关系,可见其复杂的关系。[3]

遗迹及纪念

Thumb
苏曼殊墓位于西湖吉庆山隧道南侧山谷中

参考文献

研究书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