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铁矿(英语:Vivianite)是可以在许多地质环境中发现的水合含铁磷酸盐矿物,化学式为Fe
3(PO
4)
2·8H
2O。少量的Mn2+、Mg2+和Ca2+可以替代结构中的Fe2+。[5]纯蓝铁矿无色,但极易氧化变色,通常呈深蓝色至深蓝绿色棱柱形至扁平晶体。蓝铁矿晶体通常存在于化石壳内,例如双壳类和腹足类动物的壳,或附着在化石骨骼上。
蓝铁矿 | |
---|---|
基本资料 | |
类别 | 磷酸盐矿物 |
化学式 | Fe 3(PO 4) 2·8H 2O |
IMA记号 | Viv[1] |
施特龙茨分类 | 8.CE.40 (10 ed) 7/C.13-40 (8 ed) |
戴纳矿物分类 | 40.3.6.1 |
晶体分类 | 棱柱形 (2/m) (H-M记号相同) |
晶体空间群 | B2/m |
晶胞 | a = 10.086 Å, b = 13.441 Å c = 4.703 Å; β = 104.27°; Z = 2 |
性质 | |
分子量 | 501.61 g/mol |
颜色 | 无色或非常淡绿色,逐渐变深蓝色,深绿蓝色,靛蓝色,最后氧化变黑 |
晶体惯态 | 扁平、细长的棱柱状晶体,可能是圆形或腐蚀;作为星状、结壳、凝结物、土状或粉状 |
晶系 | 单斜 |
双晶 | 平移 |
解理 | {010}完美 |
断口 | 纤维状 |
韧性/脆性 | 灵活、可切 |
莫氏硬度 | 1.5-2 |
光泽 | 玻璃光泽,解理珍珠光泽,土状无光泽 |
条痕 | 白色,变为深蓝色,棕色 |
透明性 | 透明到半透明 |
比重 | 2.68 |
光学性质 | 双轴 (+) |
折射率 | nα = 1.579–1.616, nβ = 1.602–1.656, nγ = 1.629–1.675[2] |
双折射 | δ = 0.050–0.059 |
多色性 | 可见;X = 蓝色、深蓝色、靛蓝;Y = 淡黄绿色、淡蓝绿色、黄绿色;Z = 淡黄绿色、橄榄黄色 |
2V夹角 | 测量:63° - 83.5°,计算:78° - 88° |
色散率 | r < v,弱 |
熔点 | 1,114 °C(2,037 °F) |
参考文献 | [2][3][4] |
发现
蓝铁矿是可以在许多地质环境中发现的次生矿物:金属矿床的氧化带,在含有磷酸盐矿物的花岗伟晶岩中,在黏土和海绿石沉积物中,以及在最近的冲积层中取代了有机材料,如泥炭、褐煤、沼泽铁矿石和森林土壤(全部)。埋在泥炭沼泽中的骨头和牙齿有时会被蓝铁矿取代。[6]
伴生矿物包括三斜蓝铁矿、板磷铁矿、黄铁矿、菱铁矿和磁黄铁矿。[2][6]热液脉会产生具有经典宝石绿色的最佳晶体标本。[6]
氧化
蓝铁矿的氧化是内部过程,没有氧气或水从外面进入或离开矿物。可见光光子敲出水分子的质子并留下氢氧根离子(OH−),此外亚铁离子(Fe2+)失去电子成为铁离子(Fe3+),即被氧化并平衡电子。当可见光照在蓝铁矿上时,这个过程会开始,在几分钟内大大改变矿物的颜色。最后蓝铁矿变为三斜蓝铁矿(Fe2+2Fe3+(PO4)2OH·7H2O),通常在蓝铁矿之后作为同质异晶体产生。[7]
颜料
蓝铁矿自古罗马时代以来就被称为颜料,但它在油画中的用途相当有限。[8]它出现在杨·维梅尔的《老鸨》中前景地毯的蓝灰色部分。[9]
参见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