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2]),中国清代志怪小说作家。留仙,一字剑臣,别柳泉居士[2][注 1]山东淄川县[2](今淄博市淄川区)人,世称“聊斋先生[注 2][2]。蒲松龄平时喜好收集怪异的民间故事[6],死后以短篇故事集《聊斋志异》闻名于世[7][6],塑造了诸如聂小倩、青凤、婴宁和莲香(聊斋志异)等不少有代表性的狐仙[7]和女鬼[7]艺术形象。蒲松龄热衷于求取功名,但科举成绩并不如意[6],创作《聊斋志异》除了满足猎奇趣味,也成为他寄托个人思想的方式[7]

事实速览 蒲松龄, 贡生 ...
蒲松龄
作家
Thumb
贡生
国家
时代明末清初
留仙
柳泉居士、聊斋先生
封地_
籍贯中国山东淄川
别名异史氏[1]
出生崇祯十三年四月十六日
(1640-06-05)1640年6月5日
逝世康熙五十四年正月二十二日
1715年2月25日(1715岁—02—25)(74岁)
亲属
父亲蒲槃
嫡母孙氏
母亲董氏
继母李氏
孺人刘氏
妻之父刘国鼎
兄弟蒲兆箕、蒲柏龄、蒲鹤龄
聊斋志异
关闭

生平

蒲松龄生活在初,出身小商人家庭。蒲氏为淄川世家,热衷功名。父亲蒲槃时家道已渐中落[2],曾娶妻孙氏、董氏、李氏,松龄为董氏子。年少时,张献忠李自成起事、明朝灭亡、军入关,正处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蒲松龄19岁时[2]参加县府的考试,试均夺得第一名[2],取中秀才,受到山东学政施闰章奖誉,“名藉藉诸生间”[8]康熙元年(1662年),长子蒲箬出生。然而他在之后科举场中极不得志,虽满腹实学,乡试屡不中,46岁时方被补为廪膳生,72岁时经由岁贡被补为贡生[9]。平日除微薄田产外,以教书、幕僚维生[2]

康熙九年(1671年)八月,蒲松龄在江苏省宝应县为同乡进士孙蕙做幕僚,后随往高邮,一年后回家乡,居家曾随缙绅高珩唐梦赉崂山。十二年在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乡绅毕际有家中做塾师,受到礼遇,“居斋信有家庭乐”[10],三十二年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康熙三十三年,受山东按察使喻成龙相邀,做臬台署中的座上客。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蒲松龄辞别毕家石隐园绰然堂,其间教学近40年,直到71岁以老归家。康熙五十四年以76岁的年纪病逝,一生颇不得意。

蒲松龄与妻子刘孺人合葬于靠近蒲家庄村东面的蒲氏墓园[5]。蒲松龄的座右铭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题镇纸铜尺》,取典史记)

文学创作

从20岁起,蒲松龄开始收集素材。在扬州的游幕经历,也为蒲松龄的创作积累了诸多素材[11]。邹涛的《三借庐笔谈》记载,蒲松龄作此书时,常设茶烟于道旁,“见行者过,必强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有说只要说出一些神鬼传说供蒲松龄者就可领取一碗小米绿豆粥,鲁迅以为未必可信[来源请求]。蒲松龄40岁时完成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该书共有十二卷,四百九十余篇。每成篇章,便请同乡好友王士祯指正。蒲松龄在世时,因家贫并未刊刻[6],仅在同侪间传钞,并几度改易原稿,直至死前仍有增添。

王士祯十分推重蒲松龄,视为奇才,对《聊斋志异》甚为喜爱,为之题诗:“姑妄言之姑听矣,豆棚瓜架雨如丝。为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王曾欲以五百两黄金购《聊斋志异》手稿而未购得。蒲松龄还为此立下家规:“吾生平恶笔,一切遗稿,不许阅诸他人”,手稿由长子世代传存,八世孙蒲英灏遗失下半部[12],今存上半部,收藏于辽宁图书馆,中国古典小说唯一存世的手稿[来源请求]。除此之外,蒲松龄还创作了诗、词、散文、俚曲等,还有一篇长篇白话小说《醒世姻缘传》(《醒世姻缘传》作者西周生,一般以为即《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但不少学者对此说持异议[来源请求])。后来有专门研究蒲松龄及其作品的学问,名以“蒲学”。

《聊斋志异》直到蒲松龄死后的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才得以首次刊行[6]。其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6],还在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6]。《剪灯新话[13]、《剪灯馀话日语剪灯余話》、《虞初新志[1]和《聊斋志异》[1][13]等书传入日本后,在日本汉学家圈子中获得好评[13],刺激了江户时代怪谈文学的发展[1][13]。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起,日本外交人员和文人矢野龙溪陆续翻译《聊斋志异》故事达54则[1]。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柴田天马将整本《聊斋志异》全部翻译为日文,成为经典版本。光绪六年(1880年),英国汉学家翟理斯将其翻译成英文[14]。目前流行的英文版为英国汉学家闵福德出版于2006年的精选译本[15]。《聊斋》已被改编成各种戏剧、电影和电视剧超过150次[6]。此外,蒲松龄的《狼三则》和《山市》曾入选中国大陆的初级中学课本[6],《促织》入选中国大陆的普通高中语文课本。

家世

蒲松龄的远祖蒲臻,高祖蒲世广,在地方上都有点名气。曾祖蒲继芳,同他父亲一样,是秀才。叔祖蒲生汶中了进士,选河北玉田知县,是个有名的孝子,听说老母患病,哭得汤水不进,呕血数斗,死在衙门。他是蒲松龄屡次提到的玉田公,也是蒲家几代中最高功名的人物了。蒲松龄的祖父蒲生汭没有功名,父亲蒲槃,字敏吾,原先也尽力读书,知识渊博,但考到二十几岁,不能进学,家境又困难,便弃儒经商,做起买卖来。二十年间,有了相当的积累,成为当地的富裕人家。明末天下大乱,他便停业在家读书教育。蒲槃长子兆箕早丧,四十多岁没有儿子,性情喜欢周贫济困,到蒲松龄出生时,家道已经衰微了。蒲松龄是蒲槃的第3个儿子,正妻董氏所生。上面还有长兄兆箕,次兄柏龄;下面还有个弟弟鹤龄,总共兄弟4人。[16]

族属问题

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4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其中回族、蒙古族二说在学术界仍有争议。

根据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上的记载来看(刘氏乃蒲松龄之妻),蒲松龄全家信佛重僧且豢养家猪,不符合山东地区回族人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另外蒲松龄的先祖在元代担任过般阳路总管,当时朝廷对路总管人选的任用有明确的规定──《元史·世祖纪三》载:“世祖二年,春二月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由汉人担当各路总管是元朝定制。

蒲松龄在自撰《族谱序》也提到“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也”,所谓“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是忽必烈“罢世侯、置牧守”以前的大蒙古国时期。因为在此时期,蒙廷对汉地进行间接统治,委付汉人世侯直接统治,汉人总管的任用才可能“不避桑梓嫌”,才可父子相继或祖孙相传。由此补证了蒲松龄先祖为元代汉人的说法。

人物评价

郭沫若曾在其故居题字“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2][4]

王士祯奉题志异诗:“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

中国山东大学学者马瑞芳称他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17]

中国作家莫言自幼受到蒲松龄的作品影响[4]。他在发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前,曾向媒体表示:“我从小就听着很多跟蒲松龄(写的)非常类似的民间故事长大。长大后又认真读了他的书,从他的作品里感受到很多的教义。尽管不是一个朝代的人,但我认为,他就是我的导师。”[18]

纪念

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建成了园林式景区“聊斋城”,占地1000[5],成为山东省五大旅游景区之一[6]。聊斋城内设有艺术陈列馆、狐仙园、石隐园、聊斋宫、满井寺、观狐园等多个子景点[6]。聊斋城景区内还有蒲松龄纪念馆,馆门上挂有郭沫若题写的“蒲松龄故居”字样的金字牌匾[6][5]。聊斋城现为中国国家“3A”级景区[5],蒲松龄纪念馆则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

著作列表

  • 聊斋志异
  • 晴云山房诗文集
  • 红椒山房笔记
  • 杂说
  • 片云诗话
  • 省身录[6]
  • 怀刑录
  • 日用俗字[6]
  • 《历字文》属于通俗历算书。[19][20]该书在日本庆应大学“聊斋文库”有收藏残稿。[21]
  • 聊斋词
  • 聊斋白话韵文
  • 山市[6]
  • 聊斋俚曲

文学作品

小说

  • 1997年孙玉明小说《仙狐居士蒲松龄》[22]
  • 2016年滕达小说《神探蒲松龄——红玉》[23];《神探蒲松龄——成仙》[24];《神探蒲松龄——聂小倩》[25]

影视形象

电视剧

电影

注释

参考文献

扩展阅读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