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中華民國臺灣外交官、學者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叶公超(1904年10月20日—1981年11月20日),原名叶崇智,字公超,后以字行,祖籍浙江余姚,广东番禺人,生于江西九江。中国学者暨外交家,新月派代表人物之一。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上海国立暨南大学、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1949年-1958年)、驻美大使(1958年-1961年)、新埔工业专科学校(现圣约翰科技大学前身)代理董事长、总统府资政。
叶公超 | |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字 | 公超 |
别名 | George K.C. Yeh |
出生 | 叶崇智 1904年10月20日 大清江西省九江府 |
逝世 | 1981年11月20日 中华民国台北市 | (77岁)
籍贯 | 广东省番禺县 |
国籍 | 大清(1904年-1912年) 中华民国(1912年-1981年) |
政党 | 中国国民党 |
配偶 | 妻 袁永熹 |
儿女 | 女 叶彤 子 叶炜 |
亲属 | 祖 叶衍兰 父 叶道绳 叔 叶恭绰 兄 叶崇勋 妹 叶崇德 叶崇缇 |
经历
|
余幼失怙恃,人闻者恒怜吾,而言吾命之薄,缘之悭,而余则否焉。盖人之成伟大者,非安逸慎然而成之也,非恃他势而成之也。是必出于万难之中,而拔于怆痛之海,琢磨切磋,而后有此成之也。
——《自振》,写于天津南开中学
祖籍浙江余姚(今宁波余姚市),自五世祖自余姚移居岭南[1][2]。其父叶道绳,曾任九江知府,1913年离世;叶遂赴北京在叔父叶恭绰的监护下长大[1]:18 [3]。
少即工诗能画,为汤定之入室弟子[4]:1879,七岁入南洋模范小学。1912年至英国读书,两年后转赴美国,一年后回到中国就读天津南开中学。1920年再赴美国,先后就读伊利诺伊州厄巴纳学院及缅因州卑斯学院,最后于马萨诸塞州安默斯特学院攻读,跟随罗伯特·佛洛斯特研习诗词,在其指导下出版一卷英文诗集。毕业后赴英,在剑桥大学玛格达连学院取得文学硕士学位[1]:21-24[3]。
1926年回国,于是年秋在北大、北师大教授西洋文学,并先后任教上海国立暨南大学、清华及西南联大[1]:28,有“文学的天才,外交的奇才”的美誉,英语之好,梁实秋亦赞“英文造诣特深,说写都很出色”[5]。在英国,他与诗人T·S·艾略特亦师亦友,交往甚密,是第一个将艾略特介绍到中国来的学者[6][7]。在清华时与学生沟通中,他和钱锺书的关系特别密切交错, 钱锺书于1934年在叶氏的同事温源宁的名义下为叶公超写了一短篇人物志[8]。卞之琳表示过,“叶公超是第一个引起我对二三十年代艾略特、晚期叶芝、左倾的奥顿等英美现代派诗风兴趣的人”[9]。1931年6月,叶公超在清华教书时,与燕京大学物理系毕业的袁永熹结婚,育有儿女一双。叶公超素以脾气大闻名[10],吴宓来叶家用餐,因为菜的味道不合适,见他对袁永熹发脾气。前政务次长胡庆育说叶公超的脾气“阴晴不定”,“他的脾气一天有如春夏秋冬四季,你拿不准去见他时会遇上那一季,大家凭运气,可能上午去看时还好好的,下午就被骂了出来。”[11]
1930年代末抗战时期,因毛公鼎事件遭日军拘捕拷问39天,脱险后弃学从政,在董显光先生的推介下转入外交界,先后任职于国民政府驻新加坡、英国大使馆[3]。曾任西南联大外文系主任,但很快于1939年离任。
1947年4月9日,外交部参事叶公超在中宣部记者招待会上称,中国赞成美国政府主张提前拆迁日本国内可充赔偿物资之一部分;此次中国所得日本之提前赔偿百分比,当然不得影响将来中国于总清算时提出之要求[12]:8331。5月1日,外交部就3月8日、4月5日法军两次轰炸中国在越华侨集中处一事,向法国大使馆提出严重抗议;次日,外交部次长叶公超赴法国大使馆提出口头抗议[12]:8346。8月28日,叶公超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谈话称:大连暂不开放,该港主权属于中国,任何国家依法不得单独使用之,外轮亦不能利用此港从事中国沿海贸易[12]:8402。1948年1月1日,外交部次长、特使叶公超抵达仰光,代表中国庆贺缅甸独立[12]:8479。7月4日,外交次长叶公超发表谈话,希望早日达成对日和约[12]:8634。
1949年,奉代总统李宗仁之命继胡适(未到任)担任外交部长。4月29日,代理外交部长叶公超找美国驻广州公使克拉克,要求将以下事实报告华府:
“南京撤退”是因为4月19日国军江阴要塞和狄港指挥官投向中国共产党,使南京无法防守,政府已决心撤退,现正有秩序撤退中;傅秉常仍未接受外交部部长之任命,在军事未取得任何胜利之前,现在没有人愿意接受任命[13]:134-135。
叶公超参与1952年《中日和约》与1954年《中美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1954年9月,蒋介石以叶公超为出席联合国第九届大会首席全权代表,蒋廷黻等4人为全权代表。12月3日在华府,代表中华民国与美国国务卿约翰·福斯特·杜勒斯签署《中美共同防御条约》[14]:78。1958年8月,继董显光担任驻美大使,表现深受艾森豪、丘吉尔、肯尼迪等西方冷战领袖的肯定。
后因与蒋介石在外蒙古入联问题上持不同策略[注 1],于1961年奉急召返国,旋被免职[16]:130[17]:205:叶公超先遭“留在总统身边以备顾问”为由不得返任。当年11月改聘为行政院政务委员,从此遭到长期监视,并被禁止出国长达16年[3][16]:130。据当时中华民国代表团顾问彭明敏的回忆,由于蒋介石在世界面前丢了脸,因此要有人为此做代罪羔羊。然而驻联合国大使蒋廷黼逃过此劫,而是叶公超成为蒋介石不悦的对象。彭明敏认为这与国民党的宫廷斗争有关:外交部长沈昌焕与叶公超不合,在此事插了一脚。最后蒋介石召叶公超回台,听了叶的解释后,就对他简单的说:“留在台北,不用再去美国了。”[18]:110叶公超虽丢了大使职位,虽因他是陈诚的人马而留在内阁。但因国民党将叶公超视为开明派人物,从此受到国民党监视,派特务跟踪他。[18]:110至此,胡适与蒋介石的关系也越发冷淡了。[18]:110
李敖曾回忆,他在美国新闻处副处长司马笑(John Alvin Bottorff)家里,叶公超曾对他说,他加入国民党,原希望他两脚踩到泥里,可以把国民党救出来,结果呢,他不但没把国民党救出来,反倒把自己陷进去,言下不胜悔恨。[19]:128并认为叶公超的垮台原因并非外界传闻的因外蒙入联合国、或是因据实传达美国国务卿鲁斯克威胁蒋中正之言的原因,而是因为叶公超私人谈话中有了“对元首不敬畏的语气”,而遭沈昌焕向蒋中正告密。[19]:130-132
1970年任新埔工业专科学校(现圣约翰科技大学前身)代理董事长。 1978年5月后转任总统府资政闲职。离开仕途后寄情书画,“怒而写竹,喜而绘兰,闲而狩猎,感而赋诗”,称自己是“悲剧的一生”[10],梁实秋亦形容其晚年“情况相当落寞”[5]。
1981年11月20日,叶公超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夫人没有赶回告别,仅俞大维一人在身边[20]。老友张大千闻之甚悲,亲书《挽叶公超先生联》[21]:507。挚友陈香梅写了一篇悼文两首挽诗。诗中说:“奉献给你红色的玫瑰,那是我从童年、青年到中年对你的半点关怀与爱意”。《联合报》刊登一篇署名杨子的文章《红粉知己》中评价叶“既有器识过人、恃才傲物的名士风度,又是一个才华横溢而终为俗吏所谗的悲剧英雄”。
著有《介绍中国》、《中国古代文化生活》、《英国文学中之社会原动力》、《叶公超散文集》等。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