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范奥普赫伊森拼写系统(荷兰语:Spelling van Ophuijsen)于1901年至1947年间作为印尼语的正写法,由荷兰语正写法扩充而来。在强制推行范奥普赫伊森系统之前,荷属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境内的马来语(今印尼语)是以爪夷文书写的。后于1947年由共和国拼写系统取代。这套系统也被当地印尼华人用于拼写福建话等汉语变体。
此一系统的设计者夏尔·阿德里安·范奥普赫伊森教授是一名荷兰语言学家。他曾在西苏门答腊的武吉丁宜担任教师,后来成为荷兰莱登大学的马来语言学教授。1901年,在两位母语使用者的帮助之下,出版《马来语拼写词汇表》(Kitab Logat Malajoe: Woordenlijst voor Spelling der Maleische Taal);随后于1910年再出版第二本著作《马来语法》(荷兰语:Maleische Spraakkunst;印尼语:Tata Bahasa Melayu)。1983年,后者由T·W·卡米尔(T.W. Kamil)翻译为印尼语版本,并成为印尼马来语拼写和使用的重要指南。
范奥普赫伊森拼写系统是由荷兰语正写法扩充而来,使荷兰殖民当局更容易理解马来语和印尼语的发音。因此,范奥普赫伊森拼写系统使用拉丁字母的荷兰语变体来拼写,这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的荷兰语音系。以下列举这个拼写系统的一些显著特征: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