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北天星座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英仙座是北天星座,以希腊神话英雄珀耳修斯命名,是二世纪天文学家克劳狄乌斯·托勒密所列48个星座[1],也属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定义的88个现代星座[2]。英仙座附近有许多同样以希腊神话命名的星座,如西侧的仙女座、北面的仙后座。星座南面挨着白羊座和金牛座,东靠御夫座,北临鹿豹座,西接三角座。19世纪早期星图还把英仙座画成持有美杜莎头部的珀耳修斯[3],两个星群一起得名“珀耳修斯与美杜莎的头”[4]。
银河系的银河平面穿过英仙座,星座以1.79视星等的黄白超巨星天船三最亮。天船三与周围许多恒星都属英仙座α疏散星团,其中又以肉眼可见的食双星大陵五最富盛名,身为变星,大陵五还与代表凶险的传说联络在一起。英仙座的知名星体众多,英仙座X是拥有中子星的联星,英仙座GK是视星等在1901年达到颠峰的新星,达0.2。中国古代就在英仙座发现两个距离很近的疏散星团组成双星团。英仙座星系团距地球2.5亿光年,是规模非常庞大的星系团,因英仙座得名。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群是非常显著的流星群,辐射点就在英仙座星系团。
根据希腊神话所述,珀耳修斯是达那厄之子,受波吕德克特斯国王之命去取戈耳工美杜莎的头颅。美杜莎能把注视她双眼的人变成石头,珀耳修斯趁她熟睡时将她斩首,美杜莎的尸体生出珀伽索斯和克莱萨尔。[6]珀耳修斯继续赶赴克普斯的王国,挽救向刻托献祭的国王之女安德洛墨达。他用剑杀死刻托救下安德洛墨达,[7]用美杜莎的头把波吕得克忒斯国王及其追随者变成石头,把渔夫狄克提斯推上国王之位[6]。珀耳修斯与安德洛墨达结婚并育有六个孩子[7]。英仙座代表珀耳修斯,旁边是代表安德洛墨达的仙女座,代表克普斯的仙王座,代表安德洛墨达之母卡西欧佩亚的仙后座,代表刻托的鲸鱼座和代表珀伽索斯的飞马座[6]。
公元前911至605年新亚述帝国统治巴比伦期间,英仙座人称“老人座”,此后星座又在七世纪的天文学《星表》中与东方联络起来[8]。
中国古代天文学将西方文明划入英仙座的恒星分为四个星官。“天船”属西方七宿“白虎”的第三宿胃宿[9],代表华人为应对重大洪灾季节建造的大船。以天船命名的恒星位于英仙座北部,如天船七、天船五、天船四、天船三、天船二和天船一。[10]:346“积水”同属胃宿,代表八月底至九月初洪水季节开始时可能出现的特大洪灾,星官包含的英仙座恒星只有积水,天船七可能也在其中[10]:349。“大陵”也是胃宿星官,代表八月埋葬大规模处决罪犯的堑壕,在英仙座拥有大陵四、大陵增十八、大陵六、英仙座24、大陵增十六和英仙座17。“积尸”代表处决犯人的尸体,在英仙座只有一颗同名恒星。[10]:349
波利尼西亚文明大多不把英仙座单独视为星座,只有社会群岛居民为星座起名,发音类似“法依蒂”,意为“小山谷”[11]:203。毛利人可能把大陵五称为“马多希”,意为“分裂”,但尚无定论。根据记载,毛利人声称“马多希”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影响潮汐涨跌,从涨潮周期判断“马多希”可能是毕宿五附近的蓝白恒星,但潮汐回落时间与恒星消失不符。[11]:233–234
英仙座南临白羊座和金牛座,东靠御夫座,北接鹿豹座与仙后座,西接仙女座和三角座。星座覆盖615平方度的天空,在88个星座中排第24。星座每年北半球春季在北侧天空最为显著,主星群包含19颗恒星。1930年,尤金·德尔波特正式划分星座边界,英仙座呈26条边的多边形(见文首资讯框)。根据赤道坐标系统,星座赤经位于01h 29.1m和04h 51.2m之间,赤纬在30.92°至59.11°之间。[12]1922年,国际天文联会确定以三字母缩写“Per”代表英仙座[13]。
大陵五是英仙座最有名的恒星,代表希腊神话中戈耳工美杜莎的头,拜耳命名法分配的字母是“β”,埃及神话中称为“荷鲁斯”,阿拉伯语称为“رأس الغول”,代表“恶魔的头”[14],希伯莱语称为“Rosh ha Satan”,意为“撒但的头”。大陵五距地球92.8光年,视星等以2.867天为周期在3.5至2.3范围变化,[15]是大陵五型变星的原型,实际包括三颗星体,属三合星[16]。其中最亮的是光谱等级B8V的蓝白主序星[17],质量是太阳的3.5倍,光度180倍[16]。第二颗是光谱等级K0IV的橙次巨星,已经开始冷却并扩张,半径是太阳3.5倍[18],光度4.5倍,但质量只有其八成[16]。两颗星相距仅0.05天文单位,即地球到太阳距离的半成,第二颗星尺寸更大,运行至挡住更明亮的第一颗星时,联星的视星等便降至低谷[16]。第三颗星体是光谱等级A7的主序星[19],距另外两颗星的平均距离是2.69天文单位。天仙座AG也是大陵五型变星,主星是6.69视星等的B型主序星[20]。天大将军二是没有相互侵蚀的双星,主星是光谱等级B0.5的Be星而且很可能是巨星;从星估计是恒星残留,光谱等级与O型次矮星接近[21]。
天船三又名“米尔法克”(Mirfak,源自阿拉伯语,意为“肘”),是英仙座最亮的恒星,视星等达1.79。天船三是超巨星,距地球约590光年,光谱等级F5Ib,[22]光度与直径分别是太阳的五千倍和42倍。英仙座α疏散星团(又称“Melotte 20”和“Collinder 39”)包含大量明亮星体,其中又以天船三最亮。天船三附近的英仙座明亮恒星包括3.0视星等的Be星天船五[23],4.3视星等的Be星天船四[24],4.0视星等的Be星天船六[25],2.9视星等的仙王座β型变星卷舌二[26],5.2视星等的恒星天船增一[27],5.5视星等的恒星大陵增廿[28],5.0视星等的恒星天船增二[29],4.7视星等的恒星天船增三[30]。天文学家曾以为4.05视星等的大陵三也属英仙座α星团,但这颗与太阳非常相似的恒星离地球只有34光年,光度是太阳2.2倍,是光谱等级G0V的黄主序星。经过大量搜索,人类依然没有在大陵三周围发现行星系统存在的迹象。[31]
2.86视星等的卷舌四亮度在英仙座排第三,距地球750光年,是太阳26至27倍半径、光度4.7万倍的蓝白超巨星。英仙座OB2群和卷舌四群是地球可见的明亮巨星和超巨星运动群,卷舌四是其中最亮的恒星。卷舌四还是三合星,偏亮的从星为9.16视星等,是距主星约3900天文单位的蓝白主序星,光谱等级B8;偏暗的从星是白主序星,距主星约五万天文单位,光谱等级A2,9.9视星等,可能与另外两颗星引力结合。[32]英仙座X是运动群内的双星,其中一颗炽热明亮,另一颗是中子星[33],亮度只有6.72视星等,即便条件理想的黑夜也难以用肉眼观测[34]。英仙座X是X射线源,目前主星质量正大量流失[35]。英仙座ο又名“阿提克”(Atik[36]),是3.85视星等的多恒星系统[37],人类曾将它划入英仙座OB2群[38]。英仙座ο包含两颗蓝白色恒星,一颗是光谱等级B1.5的巨星,另一颗是光谱等级B3的主序星,两星围绕彼此旋转,周期4.5天,且因间距小扭曲成卵形。系统内还有第三颗恒星,但人类尚不了解。估计英仙座ο距地球1475光年,距卷舌四群中心太远,应该与该运动群无关。[39]
英仙座V518也是X射线联星,其中一颗是光谱等级M4.5V的红矮星[40],围绕可能是黑洞的神秘高质量天体旋转,公转周期5.1小时[41]。英仙座V518是X射线新星,电磁波谱的X射线带会以周期爆发[42]。如果其中的神秘高质量天体不是黑洞,那么英仙座V518就是人类所知最小的X射线新星[43]。经过2012年的进一步分析,这个神秘天体的质量约为太阳2.1倍,远达不到形成黑洞所需标准,所以星体类型依然存疑[44]。
英仙座GK又称英仙座新星1901,是苏格兰业余天文学家托马斯·大卫·安德森(Thomas David Anderson)1901年2月21日发现的明亮新星,位于大陵五和天船五之间的中途位置,最亮时达0.2视星等,几乎与五车二、织女一不相上下。此后亮度下降,达到最高亮度约30年后就下降到13视星等。[45]卷舌三又称“门基布”(Menkhib)[46],是光谱等级O7III的蓝巨星,表面温度高达3.75万K,在夜空所有天体中都名列前茅[47]。卷舌三拥有26至32倍太阳质量[47][48],光度更达太阳3.3万倍[49]。
大陵六的亮度也像大陵五一样变化,但不是食变星,而是脉动变星。大陵六是进入恒星进化晚期的红巨星,已经第二次扩张,半径约为太阳150倍,其中的氦已经聚合成更重的元素,核心由碳和氧组成[50]。大陵六还是造父四型半规则变星,视星等在3.3至4.0范围变化[51],周期有50天、120天和250天三种[52]。双星团拥有三颗尺寸更大的恒星,每个都超过七百倍太阳半径[53],分别是英仙座S、英仙座RS和英仙座SU,都是半规则脉动M型超巨星[54][55][56]。肉眼无法看到这三颗恒星,其中最亮的英仙座SU也只有7.9视星等[56],能用双筒望远镜看到。英仙座AX也是联星,主星是进入恒星演化后期的红巨星,物质向另一颗星周围的吸积盘转移。英仙座AX是少见的共生食双星,并且更特殊的地方在于从星不是白矮星,而是A型星。[57][58]英仙座DY是英仙座DY型变星的原型,属于含碳丰富的北冕座R型变星,是渐近巨星支恒星多变的明证[59]。英仙座DY是10.6视星等的暗淡碳星,用双筒望远镜都无法观测[60]。
人类已发现英仙座的七颗恒星拥有行星。英仙座V718属形成时间不长的疏散星团IC 348,每4.7年会被巨大的行星遮挡[61]。估计这颗行星的质量最大可能达到木星六倍,轨道半径3.3天文单位[62]。
银河系的银河平面穿过英仙座,但大部分都被分子云阻挡,远不及天空其他位置明显[63]。英仙臂是银河系的螺旋臂,在夜空穿过仙后座、英仙座、御夫座、双子座和麒麟座[64],朝向银河系边缘[63]。
英仙臂内的两个疏散星团(NGC 869与NGC 884)合称双星团[65],用双筒望远镜或小型望远镜都很容易看到[66][67]。两个疏散星团间隔数百光年,距地球均超过七千光年,亮度均在4星等左右,直径都在0.5度左右。两个星团按特朗普勒分类法都属I3R类,按夏普力分类法,NGC 869属f类星团,NGC 884属e类星团,表明两个星团的星体都很密集,其中又以NGC 869为甚。[68]两个星团与周围星空差别显著,而且明显向中心靠拢,内部各有上百颗恒星,亮度范围广阔[69]。
M34是5.5视星等的疏散星团[70],距地球约1500光年[71],其中散布约一百颗恒星,占据的夜空范围超过满月[70]。视力良好可直接观测M34,但最好是用低倍率望远镜观察。IC 348是形成时间不长的疏散星团,仅约两百万年历史,周围还有形成恒星的星云,距地球约1027光年[72],许多恒星还有星周盘[73]。人类已在IC 348内发现许多褐矮星,因为褐矮星会逐渐冷却,在形成时间不长的星团内更容易发现[74]。
英仙座星云众多。小哑铃星云是行星状星云,又称M76星云[75],长两弧分,宽一弧分,亮度10.1视星等[75]。NGC 1499又称加利福尼亚星云,是美国天文学家爱德华·爱默生·巴纳德1884至1885年发现的发射星云[76],因面亮度偏低显得比绝大多数发射星云暗,故而非常难以观测[77]。NGC 1333是反射星云和恒星形成区[78][79]。英仙座还包含猎户臂的巨大英仙座分子云,与其他分子云相比恒星形成率低[80]。
英仙座包含多个知名星系。NGC 1023是10.35视星等的棒旋星系,距地球约三千万光年[81],是同名星系群的主星系,可能还在与其他星系相互影响[82]。NGC 1260可能是透镜状星系,也可能是缠绕非常紧密的螺旋星系,距地球约7670万光年,其中包含的超新星SN 2006gy亮度在人类观测史上名列前茅。NGC 1260属英仙座星系团[83],这是距地球最近(约7660万光年)的大型星系团,红移0.0179[84]。同属英仙座星系团的NGC 1275是赛弗特星系,其中的活动星系核产生物质射流,在星系周围形成巨大气泡[85]。这些气泡还能产生穿过星系团的声波,发出比中央C低57个八度的降B音[85]。NGC 1275是CD型星系,形成后一直在经历星系合并,所以周围有许多小星系残留。此外,其中的活动星系核还是强劲无线电波源。[85]3C 31也是英仙座的活动星系和无线电波源,距地球约2.37亿光年,红移0.0173。中心特大质量黑洞产生的物质射流朝反方向延伸数百万光年,形成人类已知宇宙中大小名列前茅的天体。[86]
一年一度的英仙座流星群从七月中旬开始从英仙座辐射,8月9至14日最为活跃,与关联的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一样拥有约两千年观测史[87]。2012年发现的英仙座ε九月流星群源自奥尔特云,但具体源头尚无定论[88]。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