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省城清朝台湾建省后,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预定设在彰化县桥仔头(雅作桥孜图,今台中市中心)的省城,负责管理台湾的中路,亦是行政区划调整后新台湾府的府治所在,也是台湾县的县治所在。但在邵友濂接任巡抚后令省城停工,并将省会正式移到台北府,于是此城之后仅为新的台湾府城,且直到乙未战争时仍处于未完工状态[3]日治时期在1903年进行市区改正后省城建物几乎全毁,仅留下台湾省城大北门的城楼(今台中公园望月亭)[4]以及儒考棚

Thumb
台中公园望月亭—台湾省城(府城)仅存的门楼建筑
Thumb
曲奏迎神匾
Thumb
日治时期曾做为台中厅厅舍的原考棚
Thumb
整修前的台湾省城儒考棚
Thumb
大西门“兑悦门”[1][2]
favicon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沿革

光绪七年(1881年),福建巡抚岑毓英便感到台湾中路防卫不足,便命按察使衔分巡台湾兵备道刘璈调查彰化一带,之后刘璈赞成将巡道调往中路,并建议选择猫雾拺上桥头下桥头乌日庄等地择一建城。之后到了光绪十三年(1887年)刘铭传来台勘察后,确定选择桥仔头作为省会,亦为台湾府府治所在,周围改为台湾县,而原台湾府与台湾县则改成台南府安平县[3]

省城的范围在顶桥仔头到东大墩一带,包含了三分之一的东大墩街,另外也涵盖了整条新庄仔街并至旱溪西侧为止。而在土地方面,东边原为仕绅吴鸾旗所有,南边与考棚东南边的地原属雾峰林家,城中央原属树仔脚林家的地,而城北与西门外则是之前被抄收的地,面积共计约为375甲6分。筑城工程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八月始,由台湾府台湾县知县黄承乙监造、林朝栋派兵负责修筑城垣、吴鸾旗为总理,工人则主要来自兵勇,另外还有从上海招募来的50名木工与泥水匠师。筑城费用共21万5000银两[注 1],由彰化苗栗云林、台湾四县的经费分摊。然而城尚未筑完,便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二月停工,而接任刘铭传的邵友濂更是在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月将省会移到台北府,之后因经费不足,直到乙未割台时城池仍处于未完工状态[3][5]

日治时期,城池全被拆除,仅留下大北门城楼,该城楼后来移到台中公园炮台山旁,改称望月亭作凉亭使用,其内仍有当年台湾知县黄承乙所书之“曲奏迎神”匾额[3]

建筑特色

省城

城内则建有台湾县署、文庙、儒考棚、演武厅、城隍庙等建筑[3]

城墙

台湾省城的城墙接近八角形,厚1丈5尺(约5.2米),而城门高1丈5尺3寸(约5.3米)。城垣实际完成部分为大北门经小北门到西门这段约650丈长的部分(约2.2公里),此外大多仅筑成150公分高的墙基。目前已经完全拆除。

城门

城门的部分则共有八门四楼,分别为

现存

  • 大北门“坎孚门-明远楼”:为翘脊,薄瓦顶。叠斗式构造,歇山式屋顶架构,在门外还设有接官亭,目前只剩下城楼,称为望月亭

已拆除

  • 大东门“震威门-朝阳楼”
  • 小东门“艮安门”
  • 大西门“兑悦门-听涛楼”
  • 小西门“坤顺门”
  • 大南门“离照门-镇平楼”
  • 小南门“巽正门”
  • 小北门“乾健门”

相关条目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