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总督府医学校
今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前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成立于明治32年(1899年4月)。[1]1919年4月,改制为“台湾总督府医学专门学校”。[2]1922年,改称“台湾总督府台北医学专门学校”。1936年,台北帝国大学成立医学部,原台湾总督府台北医学专门学校即改隶台北帝大所管理,称“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1945年以后,台北帝大医学部与附属医学专门部合并改制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
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 | |
---|---|
台湾总督府医学校 | |
![]() 原医学校建筑,现为国立台湾大学医学人文博物馆 | |
创办时间 | 1897年4月 |
停办时间 | 1945年11月 医学讲习所(1897年) 台湾总督府医学校(1899年) 台湾总督府医学专门学校(1919年) 台湾总督府台北医学专门学校(1922年) 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1936年) |
学校类型 | 国立 |
校址 | ![]() |
创立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f/Group_photograph_of_students_of_Taihoku_Medical_School_1930s.jpg/640px-Group_photograph_of_students_of_Taihoku_Medical_School_1930s.jpg)
明治28年(1895年)6月,台湾总督府在举行“始政式”(1895年台湾)后第4天,就在台北大稻埕创办“大日本台湾病院”(为今台大医院的前身,三年后迁至台大医院现址西侧。“病院”即日语“医院”之意),从日本派来医生10名、药师9名、护士20名。1897年4月12日台湾病院院长山口秀高在院内创办医学讲习所(又称土人医师养成所,土人意指台湾人),以培养台湾本地医师为目的[3]。1898年3月总督儿玉源太郎起用了曾任卫生局长的后藤新平任民政长官之后,1899年2月20日升格为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五年制专收台湾人全部住校[3]。1899年4月1日,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举行“开校式”(开学典礼),首任校长为山口秀高。
《台湾总督府医学校规则》第一条即开宗明义说明主旨:
台湾总督府医学校为授予本岛人医学教育,养成医师之处。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1/%E8%87%BA%E7%81%A3%E7%B8%BD%E7%9D%A3%E5%BA%9C%E9%86%AB%E5%AD%B8%E6%A0%A1%E7%AC%AC%E5%8D%81%E4%B8%89%E5%9B%9E%E5%8D%92%E6%A5%AD%E7%B4%80%E5%BF%B5%E6%92%AE%E5%BD%B1.jpg/640px-%E8%87%BA%E7%81%A3%E7%B8%BD%E7%9D%A3%E5%BA%9C%E9%86%AB%E5%AD%B8%E6%A0%A1%E7%AC%AC%E5%8D%81%E4%B8%89%E5%9B%9E%E5%8D%92%E6%A5%AD%E7%B4%80%E5%BF%B5%E6%92%AE%E5%BD%B1.jpg)
发展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e/1919_%E8%87%BA%E7%81%A3%E6%97%A5%E6%97%A5%E6%96%B0%E5%A0%B1%E8%A8%98%E8%BC%89%E3%80%8C%E9%86%AB%E5%AD%B8%E5%B0%88%E9%96%80%E5%AD%B8%E6%A0%A1%E9%87%8E%E7%90%83%E5%9C%98%E5%8D%97%E4%B8%8B%E3%80%8D_Taiwan_Daily_Newspaper%27s_article_concerning_Taiwan_Medical_School_Baseball_Team.jpg/640px-1919_%E8%87%BA%E7%81%A3%E6%97%A5%E6%97%A5%E6%96%B0%E5%A0%B1%E8%A8%98%E8%BC%89%E3%80%8C%E9%86%AB%E5%AD%B8%E5%B0%88%E9%96%80%E5%AD%B8%E6%A0%A1%E9%87%8E%E7%90%83%E5%9C%98%E5%8D%97%E4%B8%8B%E3%80%8D_Taiwan_Daily_Newspaper%27s_article_concerning_Taiwan_Medical_School_Baseball_Team.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b/1920%E8%87%BA%E7%81%A3%E5%8E%9F%E4%BD%8F%E6%B0%91%E6%B3%B0%E9%9B%85%E6%97%8F%E9%A0%98%E8%A2%96%E6%A8%82%E4%BF%A1%EF%BC%8E%E7%93%A6%E6%97%A6%EF%BC%88%E6%9E%97%E7%91%9E%E6%98%8C%EF%BC%89%E8%88%87%E5%93%88%E5%8B%87%EF%BC%8E%E7%83%8F%E9%80%81%EF%BC%88%E9%AB%98%E5%95%9F%E9%A0%86%EF%BC%89%E5%9C%A8%E8%87%BA%E7%81%A3%E7%B8%BD%E7%9D%A3%E5%BA%9C%E9%86%AB%E5%AD%B8%E5%B0%88%E9%96%80%E5%AD%B8%E6%A0%A1_Indigenous_Taiwanese_Atayal_Leaders_Loshin_Wadan_with_Kao_Chi-Shun_at_Taiwan_Medical_School.JPG/320px-thumbnail.jpg)
明治42年(1909年)4月,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校友成立“台湾总督府医学校校友会”。之后,台湾总督府医学校历经台湾总督府医学专门学校(1919年)、台湾总督府台北医学专门学校(台北医专,1922年)等阶段。1936年,台北帝国大学正式成立医学部,台北医专并入台北帝大改成台北帝国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期间一共培养了1888名台湾人医师,其中继续深造者212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台北帝国大学被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收。1945年11月15日完成接收。1945年12月,国民政府行政院成立国立台湾大学,附属医学专门部被代理校长罗宗洛废除,1944年和1945年入学的在校生被转到台北帝国大学预科改成的国立台湾大学先修班修业一年,先修班毕业后直升国立台湾大学医学院医本科。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c/%E5%8F%B0%E7%81%A3%E7%B8%BD%E7%9D%A3%E5%BA%9C%E9%86%AB%E5%AD%B8%E6%A0%A1%E7%9A%84%E5%88%B6%E6%9C%8D.png/640px-%E5%8F%B0%E7%81%A3%E7%B8%BD%E7%9D%A3%E5%BA%9C%E9%86%AB%E5%AD%B8%E6%A0%A1%E7%9A%84%E5%88%B6%E6%9C%8D.png)
1946年间,国立台湾大学先修班和医本科(医本科除了接受先修班毕业的原台北帝大医专生和原台北帝大预科生以外,还招收台北高等学校等的毕业生)容纳不下从日本本土和其他殖民地、领地的医学专门学校辗转回台的许多学生,国立台湾大学成立国立台湾大学临时医学专修科(临时医专)供他们完成学业。1944年和1945年入学的台北医专学生,在1946年先修班毕业后,除了直升医本科或转到其他学院读本科以外,还可选择进入临时医专。1947年,陆志鸿校长续办先修班和临时医专。1948年,最后一届先修班在庄长恭校长任内毕业而停办;临时医专虽然都没有招收新生(仅供因战争因素未完成日制医学专门部或医学专门学校学业的台湾学生修习医学),在学生仍可继续上课。1950年,傅斯年校长任内,最后一届临时医专学生毕业,临时医专走进历史。
校长
著名校友
- 台湾第一位帝国大学医学博士杜聪明
- 第一位参加中国同盟会的台湾人翁俊明(杜聪明的同班同学),旅日艺人翁倩玉祖父。
- 台湾文化协会方面的蒋渭水、吴海水、石锡勋、林丽明、林瑞西等
- 台湾民众党方面的韩石泉、王受禄(台湾第一位留学德国的医学博士)等
- 文学方面的赖和等
- 政治方面的黄朝生等
- 农民运动方面的李应章、黄信国等
- 日治台湾台南州东石郡朴子街初代街长(首任市长)、嘉义客运首任董事长黄妈典
- 日本汉学家、作家尾崎秀树
- 乐信·瓦旦(林瑞昌),泰雅族,日本公医,台湾白色恐怖时期受难者之一,第一届台湾省议员。
- 杜孝生(博尤 特士库):为邹族第一位西医,嘉义县第一届议员,台湾白色恐怖受难者之一,歌手杜铭哲之父。
- 徐傍兴:美和高中及美和护专创办人,并为台湾棒球推手之一。
刘清港:台湾三峡地区第一位公医,并兼任庄协议会议员。台湾总督府台北医学专门学校学生合照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