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摩托车几何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自行车摩托车几何

自行车摩托车几何是定义特定自行车配置的一组关键几何尺寸(长度和角度)。其中最主要的是轴距、转向轴角度、前叉偏移和曳距。这些参数对自行车的操控有很大影响。[1]

Thumb
自行车几何参数:轴距(Wheelbase)、转向轴角度(Steering Axis Angle)、前叉偏移(Fork Offset)和曳距(Trail)

轴距

轴距是指前后轮的地面接触点之间的距离。轴距与车架长度、转向轴角度和前叉偏移有关。它与汽车和火车所使用的“轴距”一词类似。

轴距,以及自行车加骑手整体重心的高度,对自行车的纵向稳定性都有很大影响。短自行车更适合表演翘前轮翘后轮英语Stoppie

转向轴角度

Thumb
人们从一辆宝马摩托上的避震前叉可以看到转向轴角度,也称后倾角(rake angle)
Thumb
一个美式摩托车的例子,它的后倾角异常地大

转向轴与地面垂线的夹角,称为后倾角(caster angle或rake angle);转向轴与地面的夹角,则称为头管角(head angle)。转向轴是转向机构(包括前叉车把前轮英语Bicycle wheel等)转动的轴线。转向轴角度通常就是头管英语Head tube的角度。

自行车头管角

对于自行车,转向轴角度是从地面开始测量的,称为头管角(head angle);90°的头管角是垂直于地面的。例如,雷蒙德赛车英语LeMond Racing Cycles[2]提供的产品:

  • 2007 Filmore是场地车设计,根据车架尺寸,头管角为72.5°至74°不等。
  • 2006 Tete de Course是公路车设计,根据车架尺寸,头管角为71.25°至74°不等。

由于前叉避震,现代山地车(不同于公路车)的头管角往往较小,通常在70°左右,但最小可达62°(取决于车架的几何设置)。[3]

至少有一家制造商,Cane Creek英语Dia-Compe,在售后市场提供无螺纹碗组英语Headset (bicycle part),实现了可变头管角。[4]

摩托车后倾角

对于摩托车,转向轴角度是从地面垂线开始测量的,称为后倾角(caster angle或rake angle);[5]因此,0°的后倾角是垂直于地面的。例如,摩托古兹英语Moto Guzzi[6]提供的产品:

  • 2007 Breva V 1100的后倾角为25°30′(25.5度)
  • 2007 Nevada Classic 750的后倾角为27.5°

前叉偏移

前叉偏移(Fork offset)是转向轴与前轮轴线之间的距离。

公路车前叉的偏移量一般在40—50毫米(1.6—2.0英寸)。[7]

实现前叉偏移的方法包括:使前叉弯曲,在前叉下端添加垂直的突出部,将叉端英语Fork end转到转向轴的前方,以及将左右腿固定在叉肩上时与前叉立管形成一定角度。曲线叉的发明者是乔治·辛格英语George Singer (cycle manufacturer)[8]

对于伸缩式叉管英语Motorcycle fork的摩托车,前叉偏移的实现方法是:通过叉肩(Triple tree)的偏移,或将叉管固定到叉肩时为其增加倾角[9](通常从0度开始测量),或者是两者的结合。[10]此外,有些不太常见的摩托车前叉英语Motorcycle fork,例如后连杆或前连杆前叉,可以通过连杆臂的长度来实现偏移。

前叉长度

前叉长度(Fork length)是沿头管方向,从下碗组到轴中心的距离。[11]

曳距

Thumb
该图显示了,减小头管角、前叉偏移或轮径,对曳距的影响。由上到下: * 一般的头管角和前叉偏移:基准 * 减小头管角:曳距增大 * 减小前叉偏移:曳距增大 * 减小轮径:曳距减小
Thumb
动画显示,若要保持曳距不变,当转向轴角度变化时,前叉偏移也必须随之变化。【右上角标示轮径为26",下方左、中、右文字分别为头管角、曳距(毫米)、前叉偏移(毫米)】
Thumb
动画显示,若保持转向轴角度不变,当曳距变化时,前叉偏移就会随之变化。(文字同上)

曳距(Trail)是从前轮与地面的接触点,到转向轴与地面的交点,沿地面方向的距离。如果前轮与地面的接触点,位于转向轴与地面的交点之后(更靠近车尾),则曳距为正。大多数自行车的曳距都是正值,但也有少数自行车,如双质点冰刀自行车英语Two-mass-skate bicycle和Python Lowracer(一种卧式自行车),其曳距为负。[12]

曳距通常被认为是决定自行车操控特性的重要因素,[13][14]有时也会列在自行车制造商的几何数据中。威尔逊(Wilson)和帕波多普洛斯(Papodopoulos)认为,机械曳距可能是更重要、更具信息量的变量,[15]尽管这两个表达式的表述几乎一致。

曳距是转向轴角度、前叉偏移和轮径的函数。它们的关系可以用以下公式来表述:[13]

这里,是前轮半径,是自行车的头管角(转向轴与地面的夹角),是摩托车的后倾角(转向轴与地面垂线的夹角),是前叉偏移。可以通过加大轮径、减小头管角,或减小前叉偏移来增大曳距;通过增大头管角(变得更直立)、增加前叉偏移,或减小轮径来减小曳距。

摩托车手往往会提到曳距与后倾角的关系。后倾角越大,曳距就越大。请注意,在自行车上,后倾角增大时,头管角是减小的。

当自行车倾斜或转弯时,曳距会发生变化。在传统几何结构下,当自行车倾斜并向同侧转弯时,曳距会减小(如果测量的是地面接触点之间的距离,而非轮毂之间的距离,则轴距会增大)。[16]当使用避震时,曳距也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响应制动时。在刹车时,由于负荷转移导致避震前叉压缩,曳距和轴距都会减小。[17]至少有一款摩托,MotoCzysz英语MotoCzysz C1,其前叉可以调整曳距,范围从89至101毫米 [3.50至3.98英寸]。[18]

机械曳距

机械曳距(Mechanical trail)是前轮的地面接触点到转向轴垂直距离。[19]它也被称为正常曳距(normal trail)。[20]其值等于前面曳距表达式中的分子。

尽管对自行车转向的科学理解尚不完整,[15]但对相互依赖的动态复杂性已经有了很好的整体了解。[21]机械曳距无疑是决定自行车操控特性最重要的变量之一。零曳距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22]

  • 消除了侧风压力中心位置的影响
  • 消除了前轮下沉效应

如果机械曳距较短,熟练机警的骑手可能更能控制路径。而已知的是,如果曳距较长,会使“撒把”骑车更容易,从而主观上会觉得更稳定。

前轮下沉

前轮下沉(Wheel flop)是指自行车或摩托车在转动车把时,前轮转向后会出现“下沉”的现象,这会导致转向比预期的更大。前轮下沉是在转动车把而离开“直行”位置时,由于其前端降低而引起的。这种降低现象遵循以下公式:

这里:

是“前轮下沉系数”,即,当车把从直行位置旋转90度时,前轴中心所下降的高度
是曳距
是头管角

因为前轮下沉时车子前端会降低,所以重力会倾向于使车把继续旋转,如果骑手不用更大的力把住车把,旋转速度还会加快。一旦车把转动,骑手需要对车把施加扭矩,才能使其回到直行位置,车子的前端才会回到原来的高度。[23]前轮的转动惯量会抵消部分的前轮下沉效应,因为开始或加速前轮转向需要一个扭矩,而转动惯量会反抗这个扭矩。

根据上面的公式,增加曳距和/或减小头管角,会增加车子的前轮下沉系数,这就使得将车把转回直行位置所需的扭矩增大,也使车子突然偏离路线的倾向增大。此外,增加车子前轮所承受的重量,不管是通过增加车子、骑手和货物的质量,还是通过改变质量分布将重心前移,都会加剧前轮下沉效应。通过增加车速而增加车轮的转速,进而增加前轮的转动惯量,会部分抵消前轮下沉效应。

人们普遍认为,一定程度的前轮下沉是有益的。《自行车季刊英语Bicycle Quarterly》称:“前轮下沉幅度过小的自行车,对转动车把的反应会比较迟钝。前轮下沉幅度过大的自行车,在低速和中速时容易偏离路线。”[24]

改装

可以通过改装或更换前叉,来改变自行车的几何特性。

改变前叉长度

增加前叉长度,例如从刚性前叉换成避震前叉,会抬高自行车的头部,从而减小头管角。[11]加长前叉对摩托车的后倾角会产生相反的影响,因为后倾角和头管角互为余角

经验数据是,前叉长度每改变10毫米,转向轴角度就会改变半度。

改变前叉偏移

增加前叉偏移会减少曳距。如果将现有前叉弯曲,而又不延长叉片,那么前叉会变短。[25]

法律要求

在美国北达科他州,“制造、销售和安全操作在公路上行驶的摩托车”,其后倾角和曳距需要在所要求的范围之内。[26]

4. 所有摩托车,除三轮摩托外,必须满足以下与前轮几何特性相关的规范:

最大值:后倾角:45度;曳距:正14英寸 [35.56厘米]
最小值:后倾角:20度;曳距:正2英寸 [5.08厘米]

制造商的规格参数,必须包括摩托车每个型号或每个类别的具体后倾角和曳距;并且“后倾角”和“曳距”这两个术语,必须由负责人,依据第28—32章所制定的规则来定义。

参见

有关几何的其它方面,例如人体工学或预期用途,请参阅自行车车架。对于摩托车,其它主要几何参数包括:座垫高度,以及脚踏和车把的相对位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Loading related searches...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