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自来水博物馆位于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思源街1号,国立台湾大学水源校区对面,原为中华民国三级古迹“台北水源地唧筒室”,2002年2月5日公告更名,并将观音山蓄水池、量水室、浑水抽水站列入古迹主体范围[2]。现由台北自来水事业处开放为台北自来水园区内之自来水博物馆(水博馆)。

事实速览 台北水道水源地, 位置 ...
台北水道水源地
Thumb
位置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思源街1号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日本明治41年(1908年)
公众参观开放时间:上午9点至晚上6点
网站自来水园区
官方名称台北水道水源地
类型登录等级:直辖市定古迹
登录种类:其他设施-其他
评定时间2002年2月5日
详细登录资料
关闭
事实速览 台北水道水源地, 成立 ...
台北水道水源地
自来水博物馆
Thumb
成立1993年 (1993)首次公开、2000年 (2000)正式开馆[1]
地址 台湾台北市中正区思源街1号
类型环境教育设施场所
公共交通 松山新店线公馆站
网站自来水博物馆
地图
Thumb
关闭
事实速览 自来水园区, 经纬度 ...
自来水园区
Thumb
经纬度25.012618°N 121.533578°E / 25.012618; 121.533578
业主台北自来水事业处
开幕2002年 (2002)[1]
前称自来水博物馆
网站自来水园区
关闭
favicon
1 sources

历史渊源

1895年(明治28年)日本政府领台战事中,日军战死者仅164人、而因疾病而亡者达4,600人、另26,000人返日本就医,此使得当时日本内务省卫生局局长后藤新平要求在台的卫生顾问调查全台卫生状况,制定上水道(自来水)与下水道设施为开发台湾的首要工作。1896年8月,由台湾总督府所派的巴尔顿等人进行全台卫生工程及台北自来水建设之调查工作,台湾的第一个自来水计划亦于1896年在淡水开工。[3]

1907年,依巴尔顿之建议,在公馆观音山脚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观音山麓设净水场进行净水处理,再将处理过之清水以抽水机抽送至观音山上之配水池,借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应住户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筑与设备装置先行完成。1909年,输配水管、净水场及配水池全面完工,净水场开始供水,出水量20,000吨,用水人口十二万人,并命名为“台北水源地慢滤场”,从此台北自来水开始迈入现代化之供水系统。

台湾水道工程自1896年巴尔顿与助手滨野弥四郎之卫生工事调查开始,至1937年时已完成了淡水、基隆、台北、士林、北投、新竹、台中、彰化、嘉义、大甲、斗六、台南、高雄等共111处水道。[4]

1951年初,台北市政府成立“台北市自来水水源扩建工程推行委员会”,由市长吴三连任主任委员。1951年4月,台北市政府成立扩建工务所,聘请台湾省政府建设厅技正范纯一主持设计施工。1952年2月底,扩建工程完成,设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淀池二座及快滤池四座,容量为每日出水量20,000吨。1974年,进行台北区自来水第三期扩建工程,为配合台北水源地慢滤场之拆除工作,沉淀池增设倾斜管以加速胶凝沉淀效果,快滤池改换为石榴石滤材,每日出水量增为50,000吨。1977年,唧筒室退役。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自来水园区

1993年6月,中华民国内政部将唧筒室列为三级古迹。1993年9月27日,唧筒室首次对外开放参观二星期。1997年,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编列唧筒室调查研究报告预算新台币200万元,委托中国工商专科学校完成唧筒室调查研究报告《台北市三级古迹水源地唧筒室之调查研究》。1998年5月,台北自来水事业处斥资新台币8千余万元修复唧筒室原貌。

2000年开放为台湾首座自来水博物馆。2002年合并公馆净水场部分区域,整合更名为“自来水园区”扩大服务。2007年自来水园区设置亲水体验区。2012年于园区内成立环境教育中心,用于推广水资源环境教育。[1][5]

favicon
1 sources

相关条目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