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公会圣基道儿童院(英语:Sheng Kung Hui St. Christopher's Home),简称圣基道,是香港一间社福机构。机构于1935年由圣公会何明华会督创办,最初主要是收容当时社会上战乱的孤儿,现时已发展为多元化儿童服务机构,是香港拥有最多儿童之家服务名额的非政府机构。总办事处设于北角香港青年协会大厦。
历史
圣基道儿童院初名“大埔农化孤儿院”[来源请求],院舍位于新界大埔滘大埔道十三咪半,即“鹿茵山庄”现址,院内设有学校,院童于课余时拓垦山边梯田耕作,学习农畜及手工艺等技能。1954年[来源请求]更名“圣基道化院”(以圣基道化为命名),院务扩展到营办全港多间儿童服务的慈善机构。1994年结束“大埔圣基道儿童院”院务,于沙田设立婴儿部及在港、九、新界各区成立24个儿童之家,为来自破碎家庭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住宿照顾服务。
由于原有院舍楼宇老化,此院于1981年申请在旧址正门对面、现为三所中、小学的用地进行重建,并于三年后获批准[1]。然而,有关计划最后不了了之,而儿童院最终于1994年迁出原址。
圣公会在儿童院搬迁后,向政府申请将院舍改建为神职人员宿舍被拒,其后于1990年获批准发展为住宅物业,圣公会选择与长江实业合作发展。圣公会提供土地,补地价及建筑费等则由长实负担,物业落成后长实预留三分之一的楼面予圣公会[2]。院舍地皮最终发展成为占地逾196万平方呎包括22幢独立花园洋房、5幢高座住宅及5幢低座住宅的“鹿茵山庄”[3],于1998年落成发售,以逾万元呎价推售,一度引起市场震动[4]。
税务局认为圣公会在该土地发展上获得巨额利润,征收七年来合共1亿8,000万港元利得税,圣公会以所得的鹿茵山庄单位安排退休神职人员入住,而所得资金全拨慈善用途,不服税务上诉委员会裁决,上诉至香港高等法院。2014年,上诉庭下令案件发还税务上诉委员会重新考虑。[5]税务局向终审法院提出上诉,2016年2月终审法院维持上诉庭判决。[6]
服务
儿童之家及寄养服务的申请均须透过社会福利署中央转介系统转介,膳食及住宿免费,但儿童的家人或监护人须支付入住儿童的其他个人开支,如书簿费、零用钱等。
圣基道儿童院在香港共设有24间儿童之家,每家舍服务8名儿童。儿童之家专为4至18岁,因家庭问题需要暂时离家的儿童及青少年,提供近似家庭模式的24小时住宿照顾服务。
|
|
|
圣基道儿童院提供40个一般寄养服务名额,另有20个紧急寄养服务名额。寄养服务为儿童配对合适的寄养家庭,让儿童能在安全稳定的环境内居住。
圣基道儿童院曾于1957年于院址内开办名为“基石学校”的小学,供该院院童及邻近乡村学生就读,但已于1984年停办[7]。
及后,此院于2006年初增设幼儿教育服务,为2-6岁儿童提供学前教育及日托服务。现时开设两所幼儿院,每所幼儿园可容纳儿童一百名,服务名额合共二百位。
幼儿院如下:
- 圣公会圣基道幼儿园(葵涌)
- 圣公会圣基道幼儿园(湾仔)
圣基道儿童院于2007年开展“健苗轩”中心服务,中心现址在湾仔新禧大楼,提供儿童全人健康的指导及训练、儿童健康评估及跟进服务,推行宣扬儿童健康讯息的学校及社区教育活动。
圣基道儿童院于1999年10月在沙田区开设为来港不足4年的新来港儿童及家庭提供“一站式”的支援服务。现时服务对象已托展至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及其家人,以改善贫困儿童的成长环境,提升他们的自信及坚毅自强精神。新来港人士服务中心位于沥源邨绿泉楼,中心主动接触服务对象,并提供社区资讯咨询、教育服务、适应小组、共融活动、个案辅导及转介服务。
圣基道儿童院于2008年11月开展临床心理辅导服务,为本院儿童提供专业化心理评估,诊断及辅导服务,促进他们的心理发展及成长。
圣基道儿童院于2013年4月开展社会企业,以零售店铺的模式,为失业或低技术青年人及中年人士,提供就业机会,提升他们的工作技能,从而融入社会,维持生计。
-
位于沥源邨的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