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控制是指以非自然的方式来控制任何物种的规模[1]。它只限于把种群的大小维持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而不包括避免物种数量过少导致的灭绝,那另被称作保育生物学。
影响种群规模的因素
种群大小可以被各式各样的因素影响。其中,与人类生活圈相近的动物的种群大小特别容易被人类影响,例如对狗进行卵巢割除或阉割是相对常见的(有时甚至是法律要求[2]):卵巢割除即切除雌性动物的卵巢和子宫,医学上称作卵巢子宫切除术;阉割即去除雄性动物的睾丸,医学上称作睾丸切除术。各种人类活动(例如狩猎、农业、渔业、工业化和都市化)都会影响各种物种种群。
种群控制手段可能包括淘汰、迁移,及对繁殖能力的操纵。种群的成长会被如食物供给或猎食关系等环境因素影响。影响种群大小重要的生物因子包括:
- 食物-食物的数量和品质都很重要。食物的供给影响种群的成长与退化。食物越多,种群越大;食物越不营养,育龄期动物的生育能力就越低[3][4]。举例来说,蜗牛即便在食物充足的环境中也无法在缺乏钙的情况下顺利的繁殖,因为它们需要这个矿物质来成长它们的壳[5]。
- 捕食者-当一个猎物的种群成长,捕食者可以更轻易地找到猎物。如果猎食者的数量突然减少,猎物种群可能会立即的扩大直到达到平衡[6]。
- 竞争者-在同一个环境中,其它的物种可能会因为需要相同的资源而产生竞争关系,因此种群大小也会因此改变。对所有物种来说,生存空间和交配对象的竞争都会影响种群的成长。举例来说,大部分的植物都会竞争来争取光照[7]。
- 寄生者-它们可能带来疾病,并降低种群的成长率与生育率。
影响种群大小重要的非生物因子包括:
- 温度-合适的高温环境会加速酶的催化反应并刺激生长。
- 氧气-影响生物呼吸所生产的能量。
- 光照-为了行光合作用,光也会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周期。
- 污染-生物组织的生长可能会被如二氧化硫所影响;繁殖的成功率可能会被外界污染因子如雌激素似的物质所影响[8]。
人类不只可以直接的影响种群的大小,常常人类也在间接地控制动物种群,也就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影响动物种群的成长。举例来说,新的基础建设或是铺路计划可能会导致物种被迫远离它们原本生存的自然环境。它们新的生存环境可能无法提供它们生存所需,带来种群缩减的后果[9]。
主动控制数量的方法
动物安乐死常常被当作控制种群数量最后的方法。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坦吉帕霍阿堂区,政府因为动物间爆发传染病被迫对收容所里全部的动物实施大规模的安乐死[10]。
绝育是另一项控制动物种群大小的方式。在美国,多丽丝日动物联盟(Doris Day Animal League)发起国际绝育日来推广对宠物的绝育,特别是那些在动物收容所里的动物,来让数量维持在可控制范围内[11]。
野生动物节育计划是用来控制野生动物的种群大小[12]。
案例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