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外行星学(英语:Exoplanetology,或 Exoplanetary science)是与太阳系外行星相关的科学研究学门。该学门涉及天体生物学、天文物理学、天文学、行星科学、地球化学、天文化学和行星地质学。
概要
第一个系外行星在1995年10月6日被检测到的,并被命名为飞马座51b[1]。系外行星学是研究与太阳系外行星相关的物理学、地球化学与生物学。当发现太阳系外行星的凌星现象时,系外行星学作为一门科学诞生了。
统计调查和个体特征是解决在系外行星学根本问题的关键[2]。直到2015年11月,各种技术被用于发现2002颗太阳系外行星[3]。系外行星学这个新领域目前着重于搜寻太阳系外行星的技术(参见系外行星侦测法)。不过当越来越多的太阳系外行星被发现,这个领域转变为对太阳系外行星更深入的研究,并且终究会和寻找太阳系外生命相结合。
侦测法
与它们的母星相比,系外行星非常微弱。 例如,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比任何围绕它运行的系外行星的反射光亮约10亿倍。 很难探测到这样一个微弱的光源,而且母星会产生强光,往往会把它洗掉。 有必要阻挡来自母星的光以减少眩光,同时让来自行星的光保持可探测性; 这样做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挑战,需要极高的光热稳定性[4]。 所有被直接成像的系外行星都很大(比木星质量更大)并且与它们的母星相距很远。
参见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