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皮质类固醇(英语:corticosteroid)又称类固醇皮质激素[1],是由肾上腺皮质制造和分泌的类固醇激素,也可经由人工合成[2]。它的药理作用复杂,且广泛涉及生理系统作用[3],如压力反应、免疫反应,以及发炎、糖类代谢作用、蛋白质分解代谢、血液中电解质浓度等的控制。皮质类固醇主要分为二类:[2]
人体内普遍存在的天然激素包括:皮质酮(C21H30O4)、可的松(C21H28O5,17-羟-11脱氢皮质(甾)酮)和醛固酮。
皮质类固醇是以胆固醇为原料在肾上腺皮质所合成。大多数类固醇反应须由细胞色素P450酵素催化。它位于铁氧化还原蛋白内,以线粒体作为辅助因子(除了21-羟化酶和17α-羟化酶以外)。
醛固酮和皮质酮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第一部分相同,最末部分则分别由醛固酮合成酶和11β-羟化酶中介。这二种酶十分相似,都能进行11β-羟化和12-羟化作用,但前者另能进行18-氧化作用。此外,醛固酮合成酶存在于肾上腺皮质外缘的球状带;11β-羟化酶则可见于束状带和球状带。
皮质类固醇通常依化学结构不同被分为四类。人体对指定类别的其中一种类固醇产生过敏反应,即表示不耐该类别的所有类固醇[4]。
以粗体标示之类固醇常被用于检测对外用类固醇的过敏反应[5]。
第一类(A组,氢化可的松类)
第二类(B组,缩丙酮化合物,及其有关物质类)
第三类(C组,倍他米松类)
|
第四类(D组,酯类)D1组——卤化类(较少不稳定)
D2组——不稳定的前药酯类
|
主要局部涂抹于皮肤、眼睛和黏膜。
外用类固醇依效力不同分为一到四级;欧洲分类法将药效最强者归入第四级,美国则称之为第一级。
此外,有些哮喘药物(商号:Advair)是以氟替卡松丙酸酯结合沙美特罗昔萘酸酯(一种支气管扩张用药),可用于12岁以上儿童。
以注射和非口服途径进入体内。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