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扎·阿日达尔奥卢·伊布拉希莫夫,(俄语:Мирза́ Ажда́р оглы́ Ибраги́мов,1911年10月28日—1993年12月7日),阿塞拜疆族,苏联文学家。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院士。曾任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文艺部主任、教育人民部长;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最高苏维埃主席;苏联亚非国家团结委员会主席等职务。[1]

事实速览 米尔扎·阿日达尔奥卢·伊布拉希莫夫 Мирза́ Ажда́р оглы́ Ибраги́мовMirzə Əjdər oğlu İbrahimov,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
米尔扎·阿日达尔奥卢·伊布拉希莫夫
Мирза́ Ажда́р оглы́ Ибраги́мов
Mirzə Əjdər oğlu İbrahimov
Thumb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任期
1954年3月9日—1958年1月23日
前任纳扎尔·盖达罗夫
继任伊利亚斯·阿卜杜拉耶夫
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
任期
1958年1月23日—1959年3月25日
前任阿卜杜拉·巴伊玛罗夫
继任加赞法尔·贾法尔利
个人资料
出生(1911-10-28)1911年10月28日
波斯萨拉卜夏瓦村
逝世1993年12月7日(1993岁—12—07)(82岁)
 阿塞拜疆巴库
国籍 苏联
 阿塞拜疆
政党苏联共产党 苏联共产党
专业文学家
获奖
斯大林奖 — 1951 社会主义劳动英雄 — 1981
列宁勋章 — 1943 列宁勋章 — 1967 列宁勋章 — 1981 十月革命勋章 — 1971
劳动红旗勋章 — 1938 1941-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中忘我劳动奖章 纪念列宁诞辰一百周年奖章
关闭

生平

  • 1911年10月28日出生于波斯南阿塞拜疆萨拉卜省夏瓦村的一个贫农家庭。1919年随家人迁往巴库生活。七岁时父母双亡,随后在当地富农家中做长工。
  • 1923年-1926年,当地小学学习。
  • 1926年-1929年,巴库巴拉哈尼工厂学校学习。
  • 1929年-1931年,石油工业技术学校夜校学习,获钻井工程师资格。随后在油田做工人。1930年加入联共(布)。
  • 1931年-1933年,阿塞拜疆国家研究所实习生。
  • 1933年10月-1935年,纳希切万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拖拉机站政治部《祖国报》编辑。
  • 1935年-1937年,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研究生院学习。
  • 1937年-1941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人民委员会文艺部主任。
  • 1942年-1947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会、教育部长。1945年当选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科学院院士。
  • 1947年-1950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
  • 1948年-1954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
  • 1954年3月-1958年1月,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
  • 1958年1月-1959年3月,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主席。
  • 1959年-1965年,从事文学创作工作。
  • 1965年-1976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家协会党组第一书记。
  • 1977年-1987年4月,苏联亚非国家团结委员会主席。
  • 1981年-1991年,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作家协会主席。
  • 1990年-1993年,阿塞拜疆科学院尼扎米文学研究所主任。
  • 1993年12月17日于巴库逝世,享年82岁。葬于荣誉谷

伊布拉希莫夫是苏共20、23-24、26-27大代表;第20-21届中央审计委员;第1-5、7-8届苏联最高苏维埃民族院代表,第10-11届苏联最高苏维埃联盟院代表,苏联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3-4、6、9届阿塞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最高苏维埃代表。

文学创作

米尔扎·伊布拉希莫夫的第一首诗《深根》于1930年发表在《四月的火焰》诗集中。此后,他的诗作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1932年,他参观了乌克兰-顿巴斯矿山、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工业企业,了解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伟大成就,并写了一本散文集《在巨人的土地上》。伊布拉希莫夫创作的第一部戏剧是《生活》(1935),描写了阿塞拜疆人民致力于巩固集体农庄制度的斗争。1936年获当地文学竞赛二等奖。1938年,伊布拉希莫夫创作戏剧《马德里》,致敬西班牙人民的英勇斗争。

苏德战争期间,伊布拉希莫夫深入工厂、农村和部队,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了他对苏联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坚定信念。1941年,他随苏军前往伊朗南阿塞拜疆,担任《瓦坦尤尔达》报主编。他致力于描写南阿塞拜疆劳动人民反对伊朗专制主义的生活和斗争。1942年,他前往远东,哈巴罗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地,参加与416师战士的会面。1942年戏剧《爱情》描写了苏联人民在后方无私工作的场景。

1948年他在《Ingilab ve Medeniet》杂志上发表了他最重要的散文作品,即小说《总有一天》,描绘了阿塞拜疆工人和农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化的伟大斗争。他还是关于战后集体农场村庄生活的小说《拥护》(1957)和《新时代》(1971)的作者。

除文学创作外,伊布拉希莫夫也是翻译家。他将莎士比亚的《李尔王》和《第十二夜》;莫里哀的《唐璜》;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喜剧《来得容易去得快》、《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契诃夫的《三姐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等作品翻译成阿塞拜疆语。

1977年以来,作为苏联亚非国家团结委员会主席,伊布拉希莫夫多次率团访问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法国(巴黎)、葡萄牙(里斯本)、埃及(开罗、亚历山大)、塞浦路斯(尼科西亚)、叙利亚(大马士革)、赞比亚(卢萨卡)等国,并担任国际代表大会的苏联代表团团长。在他的领导下,该委员会在阿富汗、越南、马里等国举办活动,旨在争取永久的和平。1978年,他在他在联合国反种族隔离委员会会议上发表演讲。

荣誉

favicon
1 sources

参考资料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