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小调第17号钢琴奏鸣曲》,作品31之2,别名《暴风雨奏鸣曲》(英语:The Tempest,德语:Der Sturm),是路德维希·范·贝多芬于1801至1802年间[1]创作的三乐章钢琴奏鸣曲

Thumb
1801年的贝多芬
favicon
1 sources

背景

《暴风雨奏鸣曲》是在贝多芬听力严重衰退时所做的。

本作品收录于贝多芬作品31号中。当时贝多芬对前期的作品并不满意,正在寻找对自己的突破。

该作品的别名“暴风雨”并非贝多芬所加,而是来自于贝多芬的朋友及其传记作者安东·辛德勒英语Anton Schindler的描述,贝多芬回应他关于本作品及《热情奏鸣曲》的诠释问题时,顺便建议他阅读莎士比亚的《暴风雨》。[2]然而,有人认为贝多芬可能指的是C·C·斯特姆英语Christoph Christian Sturm的作品,这位传教士及作家因其《关于自然界中上帝之作品的反思》而闻名,此书贝多芬就有一本,还做了大量批注。尽管许多辛德勒提供讯息不被音乐学界相信,但这是其他资料不能比拟的第一手资料。

favicon
1 sources

结构

《暴风雨奏鸣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三乐章为d小调,第二乐章为降B大调。演奏一般约需要25分钟。

  1. 最缓板-快板(Largo - Allegro
  2. 慢板(Adagio
  3. 稍快板(Allegretto

第一乐章

Thumb

D小调,最缓板到快板。奏鸣曲式。由一个和缓的最缓板开始,加上一个快速下降的动机,形成强烈对比。接着突然进入主题的“快板”,变得相当强烈,在起伏之后又突然寂静。

第二乐章

Thumb

B大调,慢板。没有发展部的奏鸣曲式。和第一乐章相同,由琶音开始。和第一乐章的强烈感不同,而是较为平静的乐章。

第三乐章

Thumb

d小调,稍快板。奏鸣曲式。全乐章由富有流动感的十六分音符组成,有传闻说作曲家是在模仿马车的行走声。乐章最后停留在单音的D上,结束了整首曲子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