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围墙遗址
位於臺灣苗栗縣公館鄉石墻村的防禦工事遺址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历史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拓垦铜锣湾樟树林的吴琳芳率领垦民至道卡斯族新港社猎场开垦石围墙庄[1]。在石墙村开设济仁商店的邱新和说,当时先民为抵御原住民侵扰与防洪,以高七尺、宽六尺的石墙围出两甲地,另设南、北栅门,彷如城堡[2]。此是作为开发后龙溪上游的前进寨堡[3][4],而又称为“石城”[3][5]。
栅门口设有门炮与四铳库[6],晚上关门[3][4],平时有隘勇巡守[6]。儿时见过此围墙的谢春梅回忆,石墙种植带刺的鸟不栖、刺竹,并有铳孔[7]。
在内部建物上,墙内有纵、横各三条巷道,以预防外敌入侵内部后有利居民逃命[4]。原先墙内只有一口称为“南兴井”的井[8]。后来,村民从后龙溪的穿龙圳引水,规定每天凌晨各家各户挑水回家放入水缸贮水,日出后才可以洗衣服,以维护饮水卫生和安全[9]。
石围墙庄民与后龙溪中游的芎蕉湾、中心埔、七十分、老鸡隆这四庄结盟,以中心埔五谷庙为共同信仰中心,组成名为“芎中七石隆兴”的联庄[10]。一次,原住民趁壮丁外出垦荒来袭,垦民邱友元张姓妻子便自己开火抵御,获得官方奖赏,因此她去世后墓碑刻有“皇恩宠赐”[6]。
石围墙垦民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九举办普渡,超度与原住民作战而身亡的人[6]。吴琳芳更建立原为家庙的揆一楼[1],成为村民信仰中心[2]。光绪元年(1875年)因争夺灌溉水源,发生吴阿来事件后,垦民与另外四庄就此每年定期联合南下北港妈祖庙进香[10]。
1877年到1878年,美国宾州泰特斯维尔人络克(Robert D. Locke)等受清政府邀请,到出磺坑开采油井[11]。据陈北开兄长陈汉初手写的《石围墙越迹通鉴》记载,络克与简时(A.Port Karns)这两位美国工程师因怕原住民,不愿住在福基村的宿舍,而迁到在石围墙内[5]。
陈北开表示石围墙在关刀山地震后、加上村民建屋拆墙,仅存两段残墙[5]。其中一段在石墙村7邻石墙158号前[12],1960年代由村民邓明开买下种红枣后墙高仅剩一半[2],今长8米[6]。石墙村仍可见许多小卵石堆成的矮墙,是因当地客家人习惯取小卵石筑成地界[13]。
1978年,张毅为调查出磺坑历史,与庄灵在石墙村见到石围墙时,感叹林安泰古厝被拆、台北府城北门面目全非,认为再过一百年后墙体也许就不存在了[5]。之后,张毅在陈耀圻的协助下,把此地历史写成小说《源》,就此受到编剧界的重视[14]。2001年8月12日,李乔在苗栗新故乡协会协助下,带学员来石围墙,以见李乔创作《寒夜三部曲》的源头[15]。
2007年5月9日,行政院客家委员会副主委庄锦华勘查出矿坑时,建议可对石围墙遗址作重建[16]。2011年,石墙村耆老陈顺松、张火木、徐烘昌等提议重建石围墙北栅门,由曾氏基金会资助后得约两百万元[3]。2013年3月30日落成时,县长刘政鸿、立委徐耀昌、乡长彭德台等地方人士见证[10]。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