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仔塭阿立祖庙
位於臺南市七股區大埕里番仔塭的平埔族與漢族風格融合的公廨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番仔塭阿立祖庙(台湾话:Huan-á-ùn A-li̍p-tsóo biō),又称海祖庙(台湾话:Hái-tsóo biō)。是位于台南市七股区大埕里番仔塭的平埔族与汉族风格融合的公廨。祀奉“阿立祖”,以农历九月五日为阿立祖圣诞千秋。其归属族群推测属西拉雅族萧垅社。现今庙体完工于民国八十四年(1995年)。

番仔塭为位于佳里街正西约三公里的部落,公廨位于部落东北方。早年佳里北头洋、将军角带围的萧垄社民,会带着祭品来此祭拜“阿立祖”。[1]:81近年来,吉贝耍居民会利用“孝海祭”前两三天,来此“谒祖”,表示不忘本。[1]:214番仔塭会与北头洋、角带围等聚落举办“番仔塭阿立祖联合海祖祭”。[2]
沿革
据民国五十一年(1962年)刘斌雄〈台湾南部地区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一文中,称此地原为一港嘴,有水道通海,因常有破船事故发生,所以才设祠求神保佑。[3]:21而石万寿所著《台湾拜壶民族》表示,此处原为港湾,有水道通笃加港,入台江。公廨原在部落的东北处,为一小草寮。另据民国八十四年(1995年)出版的〈阿立祖庙志〉称,早年有一名唤为“阿海”(又称“海祖”)者,率领族人登陆,将无人居住的地方拓殖为数十甲的鱼塭,成为本地地名“番仔塭”。然而某年农历九月五日,“海祖”不幸受灾仙逝。后人为纪念“海祖”,就再现今庙址西北面埔尾溪边,简筑草庙奉祀。[4]:60-61
1931年(昭和六年),设立砖造小庙宇,西侧立“万善堂”,奉当时受灾殃而亡的众孤魂。[4]:61刘斌雄的纪录则是“万善堂”系因大寮村(七股乡)村民因座地不善,战后才移至本地归阿立祖管。[3]:21民国五十二年(1963年)1月,调查番仔塭贝冢的吴新荣经过此地,发现“可惜此有名的遗迹,已大部汉化了”。[5]:256
1975年(民国六十四年),迁址重建,采马背式建筑。据《台湾拜壶民族》载,此时内立阿立祖神位,无壶瓮。公廨内有石碑云:此地曾有北头洋人海祖,受雇在此看守鱼塭,不幸于九月五日遭雷殛升天。[4]:61
1995年(民国八十四年)6月,因原庙体风蚀日晒,且地势低洼。面积狭窄。当地信众倡议再度重建阿立祖庙。获得碧宏建设公司(孔雀山庄)负责人薛敏雄赞助全部硬件结构。[4]:61完成庙宇彩绘、金炉、拜亭等设施。
宗教活动
刘斌雄在〈台湾南部地区平埔族的阿立祖信仰〉记录的活动有烧纸船习俗,在1960年代庙里可点火拜阿立祖,然而以前是重槟榔、酒,香火是不用的。[3]:21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