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尼汪石𱉼(学名:Saxicola tectes)是一种鹟科石䳭属的鸟类,为留尼汪岛的特有种,远看似黑白相间,雌鸟上半身则偏棕色[2]。这种雀形目鸟类其实占据了常见的小型鸫科鸟类的生态位[3],常分布于林间空地、开阔的山地灌木丛和石楠荒原,偶尔也会出现在花园中[4]。其分布海拔高达2600米,包括富尔奈斯火山周围的平原地区;最高在3069米处也有目击,非繁殖期偶尔会移动至海拔130米以下的区域[4]。
分类
| |||||||||||||||||||||||||||||||||||||||||||||
2008年研究中石䳭属下的部分支序图[5] |
1789年,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在其卡尔·林奈的《自然系统》修订和扩展版中,首次正式描述了留尼汪石𱉼。他将其归类于鹟科中的鹟属,并创造了二名法学名Muscicapa tectes。[6]格梅林的记述基于法国动物学家马蒂兰·雅克·布里松于1760年对“波旁岛鹟”(Le gobe-mouche de l'Ilse de Bourbon)的描述和插图。 [7]约翰·马托伊斯·贝希斯坦于1802年引入石䳭属,留尼汪石𱉼随之被归入其中。该物种为单型,并没有亚种。[8]其学名中,Saxicola来源于拉丁语“岩石”saxum加上“居住”incola;而tectes则是一个根据该物种的鸣叫创造的新拉丁语拟声词,参考了其在留尼汪克里奥尔语中的名称“tec-tec”。[9]
留尼汪石𱉼是普通石䳭超种的一员,但它在其中比较特殊,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马岛石䳭同为非洲石䳭的岛屿衍生种,互为姐妹种[5]。其祖先可能在约200-250万年前的上新世晚期,随着该物种在非洲大陆的扩散,从撒哈拉以南非洲谱系中分化出来。[10]
描述
留尼汪石𱉼身长12.5厘米左右,体重11-14克。它具有性二态,雄性上半身为黑色,下半身为白色,同时还具有白色眉纹(偶有缺失)、半领圈和大覆羽斑,以及胸部大小不一的橙色斑块[4];雌性与雄性的区别在于上体更偏褐色,下体色调更接近浅灰黄色,且通常缺少白色的大覆羽斑。其白色喉部和(通常为白色的)眉纹是与非洲石䳭最显著的外表差异,后者的整个头部包括喉部和眉纹都是黑色的。[9]
习性
留尼汪石𱉼的食谱主要由小型无脊椎动物如毛虫和其他幼虫等构成,偶尔也会取食守宫和水果。通常从岩石、低矮树枝或荒野灌木上捕捉飞行的或地面上的昆虫,还可能在地面跳跃寻找猎物。[4]
留尼汪石𱉼的鸣唱被描述为“响亮而独特”,常在栖息时或垂直飞向在离地面几米高的位置时发出。而鸣叫声是一连串充满激情的金属音,听起来像“tek-tek”[4],留尼汪克里奥尔语就使用其鸣叫声来命名[9]。
留尼汪石𱉼的繁殖期在10月中旬至次年1月下旬之间[5],常在地面、植被丛中、有植被覆盖的堤岸,或离地1-2米高的低矮树枝或树干裂缝中筑巢,由苔藓、树叶、茎秆和动物毛发搭成。2003年曾发现几个位于高于地面7米的鸟巢,这可能是由于引入的哺乳动物掠食者增加了地面巢的风险所致[3]。每窝产卵2-4枚(通常2-3枚)[3],呈淡蓝绿色或罕有奶油色,带有细小的棕色斑点;孵化期约为14天;雏鸟期约为13-15天。[4]
威胁与保护
留尼汪石𱉼是IUCN认定的无危物种,1983年,种数量估计为180,000只,1987年则认为“远超10万对”,而目前预计有10万至50万只个体[12]。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