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男性贬抑(英语:misandry),是指对男性的仇恨、贬抑、歧视,男性权利主义者和其他男性主义团体批评现代法律中关于离婚、家庭暴力、征兵、男性割礼(反对者称之为男性生殖器割除)以及对男性强暴受害者的治疗等方面的规定,认为这些是机构化的男性仇恨现象的例子。
这个名词有可能会和男性恐惧症(英语:androphobia)混淆,两者间具有差异。
在台湾,后者被认为多是因过去的心理创伤导致对男性的恐惧,情况类似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中国大陆则由于近几十年社会文化不同,故有不同论述。[来源请求]
1967年,基进女性主义者瓦莱丽·索拉纳斯自费出版《人渣宣言》(S.C.U.M. Manifesto),主张男性在生物学上具有缺陷,天生具备暴力倾向,需“大规模灭绝男性”。[1][2] 1968年,瓦来丽谋杀安迪·沃荷未遂。[3]
2015年,韩国女性主义网络社群Megalia发布贬抑男性的宣传作为镜像策略(mirror strategy),即将社会的厌女现象进行性别置换呈现其荒谬,以对抗韩国的厌女症。[4]
英文中的Misandry,也作Misandria,是一个利用希腊语词源创造的新词,以对应女性贬抑(英语:Misogyny,希腊语:μισογυνία),其词根是嫌恶、仇恨(希腊语:μῖσος)和男性(希腊语:ἀνήρ或ἀνδρός)[5]。其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871年的《旁观者》(The Spectator)杂志[6],1952年的韦氏词典收录了此词。[7]
厌男主义者则叫做Misandrist。中文在心理学上将其翻译为厌男症[8]、厌男主义、男性贬抑等。[来源请求]日文中除了假名音译,也有汉字“男性嫌恶”(日语:男性嫌悪)的用法[9]。
社会学家Allan_G._Johnson认为“厌男”指控是将注意力从女性的遭遇身上转移,以压制女性主义者的策略,最终强化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文化。[10] Johnson认为主流社会并没有提供一套以仇恨男性为主体的意识形态,而人们总是误将个别男性与具备特权的男性阶级混为一谈;而鉴于男性享有特权、女性遭到压抑的现实,任何女性有怨恨或仇恨男性的时刻并不奇怪。[10]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