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哲学[1](德语:Lebensphilosophie,在英文当中译为“Life-philosophy” ,有时与人生哲学同样写作“Philosophy of life”)是哲学当中将生命意义、价值和目的作为哲学之中心而强调的一个流派[2]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综述

生命哲学的概念最早由阿图尔·叔本华索伦·奥贝·克尔凯郭尔弗里德里希·尼采等学者的作品启发,作为对实证主义的崛起和后康德主义当中的理论焦点之回应诞生于19世纪德国[2][3]。生命哲学运动与生命冲力主观英语Subject (Philosophy)哲学体系存在间接关联,后者由亨利·柏格森提出、着重于直接经验英语Direct experience[4]

20世纪的生命哲学对社会规范风俗相当重视。以色列裔美国英语Israeli Americans历史学家尼特赞·莱博维奇(Nitzan Lebovic)认为生命哲学显现了生命概念之合集与1920年代德国教育制度所迎来的“生命学说”或“生命科学”(Lebenskunde)概念间的紧密联系——后者支撑了当时生物学家普遍怀有之广泛意义上的哲学观。在其书中,莱博维奇对后尼采式哲学斯特凡·乔治学派英语George-Kreis的激进美学到纳粹及生命政治修辞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追溯[5]

“生命”本身作为整体的存在是生命哲学的核心,且只能通过由内而外的方式去理解。生命哲学运动可以说是对康德义务主义之抽象哲学或实证主义之科学还原论的反对。

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代表人物

参看

与生命哲学存在间接联系的哲学家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