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AI tools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热木星(有时称为热土星)是一类系外行星,被推断在物理上与木星相似,但轨道周期很短(“P”<10天)的气态巨行星 [1]。它们离恒星很近,表面大气温度很高,因此被非正式地命名为“热木星”[2]。
热木星是最容易通过径向速度法探测到的太阳系外行星,因为与其它已知类型的行星相比,它们在母恒星运动中引发的振荡相对较大且快速。最著名的热木星之一是飞马座51b。它于1995年被发现,是第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运行的太阳系外行星。飞马座51 b 的轨道周期大约是4天[3]。
尽管热木星之间存在着多样性,但它们确实有一些共同的特性。
天文学界对热木星的起源有两大观点:迁移说和原位形成说,迁移说是目前学界流行的理论[17]。
迁移说认为,在恒星系的早期阶段,热木星先是在恒星系冻结线外由岩石、冰块、气体聚合形成。行星形成后,热木星轨道内移,在距离恒星很近的地方形成稳定轨道。热木星可能是通过II型迁移移动进入内层轨道[18][19][20],也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其他大质量天体干扰才进入内层轨道[21]。像大迁徙假说指出太阳系的木星也曾迁移,若无与随后的土星产生重力交互作用,也有可能变成热木星。
原位形成说认为,热木星原本是超级地球形的岩石行星,在形成后逐渐吸附周围气体形成气态巨行星,原来的岩石行星成为巨行星的固态内核。根据推算,固体表面的密度要达到104 g/cm2才可能成为气态巨行星的内核,因此这一学说受到质疑[22][23][24]。
因热木星十分靠近恒星,它们的大气层可能会因为热量被逐渐剥离。在大气层被完全剥离之后,它们残留的核可能成为冥府行星[25]。但目前尚未实际发现冥府行星,因此这一理论目前还属于假说。
模拟显示,一颗木星大小的行星在圆形星盘内的迁移(在恒星距离5天文单位至0.1天文单位之间),不如像一般人想象的具有毁灭性。超过60%的固体物质,包括能够形成原行星盘的星子和原行星,会被气体巨星驱离[26]。在模拟中,在热木星通过之并且轨道稳定在0.1天文单位的距离后,2个地球质量大小的行星会在适居带的区域内出现。由于混合了从冻结线之外被带入至内太阳系内的材料,模拟显示在热木星通过之后才形成的类地行星,含有的水分特别多[26]。
不少已被发现的热木星均有着一个逆行轨道,而这导致天文学家们对热木星的形成产生了疑问。[27]虽然这些热木星的轨道可能被影响了,但天文学家们却相信是恒星因恒星磁场和行星形成盘之间的作用力,而使其自转相反了,才导致这些热木星有着一个逆行轨道。[28]
质量极低的热木星被称为蓬松行星(puffy planets)或热土星(hot Saturns),全因它们的密度与土星相若。至今,天文学家已发现六个蓬松行星,它们分别是:HAT-P-1b[30]、柯洛1b、TrES-4、WASP-12b、WASP-17b和开普勒7b。[31]这些蓬松行星的质量皆小于半个木星。若蓬松行星的质量接近木星,那么其重力就会将行星大小压缩到接近木星的大小。[32]
理论上,热木星很可能没有任何天然卫星,全因其希尔球太小和恒星的潮汐力影响,导致热木星无法稳定其卫星。尽管热木星有卫星,但这些卫星的大小将会与小行星大小差不多。[33]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