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狂热》(英语:Grease,又名《油脂》、《火爆浪子》)是美国作曲家吉姆·雅各布斯英语Jim Jacobs沃伦·凯西英语Warren Casey于1971年创作的音乐剧。该剧以1950年代美国工人阶级出身的青少年亚文化油脂者英语Greaser (subculture)命名,叙述了在芝加哥一间虚构高中韦迪尔高中(原型为公立高中威廉·霍华德·塔夫脱高中英语William Howard Taft High School (Chicago)[1])的十名高中生探索对朋辈压力、政治、个人核心价值和爱情的疑惑。剧中歌曲重现了1950年代的摇滚风格。《青春狂热》在芝加哥首演后被贬为一部不修边幅、具攻击性和低俗的音乐剧,但其后的制作减少了有关内容[2]。《青春狂热》反映了青少年怀孕童党等社会问题。它的主题亦包含爱情、友谊、青少年犯罪、青春期时的性爆发,以及阶级意识阶级斗争

事实速览 青春狂热, 音乐 ...
青春狂热
Grease
Thumb
1971年版《青春狂热》原声碟
音乐吉姆·雅各布斯英语Jim Jacobs
沃伦·凯西英语Warren Casey
剧本吉姆·雅各布斯英语Jim Jacobs
沃伦·凯西英语Warren Casey
歌词吉姆·雅各布斯英语Jim Jacobs
沃伦·凯西英语Warren Casey
演出1971年 芝加哥(第一次)
1972年 百老汇(第一次)
1973年 西区剧院(第一次)
1978年 电影
1979年 西区剧院(第二次)
1993年 西区剧院(第三次)
1994年 百老汇(第二次)
2001年 西区剧院(第四次)
2002年 多伦多
2007年 百老汇(第三次)
2008年 美国巡回公演
2011年 马德里
2010年—2011年 美国业余巡回公演
2011年 芝加哥(第二次)
2011年 格丁尼亚
2012年 哥本哈根
2013年 费城
2013年 香港香港科技大学
2014年 巴基斯坦卡拉奇
2016年 电视节目
关闭

《青春狂热》在1971年于芝加哥金士顿矿业剧院首次公演[3],并于1972年6月7日在纽约曼哈顿中城布罗德赫斯特剧院英语Broadhurst Theatre公演[4]。《青春狂热》现已成为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之一。直至1980年落幕,它共在百老汇演出了3388次[4],打破了《屋顶上的提琴手》3242场的公演纪录,成为百老汇公演次数最多的音乐剧,直至1983年被《歌舞线上》打破,但截至2015年4月仍为百老汇第十五最多公演场数的音乐剧[5]。《青春狂热》在1973年6月在伦敦首演时[4],亦曾经扬威伦敦西区剧院,并在1978年改编成电影。《青春狂热》亦是中学话剧团、区域剧院和社区剧院较常演出的剧目之一[6]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6 sources

制作历史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35 sources

制作背景

1959年,摇滚音乐开始在美国盛行[2]。而性自由亦逐步开放[2],至1970年代更掀起性革命[2]。加上受当时美国反战浪潮,以及同类音乐剧《咖啡邦戈英语Expresso Bongo》、《毛发》等的影响[2],《青春狂热》便在这个浪潮之下应运而生[2]

1971年芝加哥版和1972年百老汇版

Thumb
《青春狂热》在1972年6月7日在百老汇布罗德赫斯特剧院首度上演,图为布罗德赫斯特剧院

《青春狂热》的创作背景源自编剧之一吉姆·雅各布斯在母校威廉·霍华德·塔夫脱高中的回忆[1]。沃伦·凯西其后加入与吉姆·雅各布斯共同创作。

《青春狂热》在1971年于芝加哥林肯大道英语Lincoln Avenue (Chicago)的金士顿矿业剧院首次公演[3]。制片人肯·韦斯文英语Ken Waissman和玛克辛·福克斯在收看芝加哥公演之后,与编剧达成协议,取得《青春狂热》在外百老汇的制作权和公演权[7]。制作团队于是由芝加哥迁到纽约,以集中在《青春狂热》纽约版的制作。《青春狂热》纽约版由汤姆·摩尔英语Tom Moore (director)执导,帕特里夏·伯奇英语Patricia Birch编舞(其后她亦参与电影版的编舞工作,并执导其续集英语Grease 2),1972年2月14日在曼哈顿下城的伊顿剧院公演[8]。虽然地理上当时《青春狂热》在外百老汇公映,但其制作已达到百老汇水准[9],因此该剧在第二十六届托尼奖英语26th Tony Awards中获得7项提名[8]

1972年6月7日,《青春狂热》迁至百老汇布罗德赫斯特剧院英语Broadhurst Theatre公演[8],再在同年11月21日迁至皇家剧院英语Bernard B. Jacobs Theatre公演[8],并在该剧院一直公演至1980年1月27日[8]。在公演最后五周,《青春狂热》再迁往座位更多的庄严剧院公演[8],直至1980年4月13日落幕[8]。由在百老汇首演至落幕起计,《青春狂热》共进行3388次公演[8]

1972年百老汇首演时的演员阵容包括巴里·博斯特威克英语Barry Bostwick(饰演丹尼)、卡罗尔·德马斯英语Carole Demas(饰演桑迪)、阿德里安娜·巴博英语Adrienne Barbeau(饰演里索)、蒂莫西·迈耶斯英语Timothy Meyers(饰演肯力基)、艾伦·保罗英语Alan Paul(饰演青年天使和庄尼·加西诺)、沃尔特·伯比英语Walter Bobbie(饰演罗杰)、缪思·斯摩英语Mews Small(饰演法兰奇)[10]等。其后出演百老汇版《青春狂热》的演员包括杰夫·科纳韦英语Jeff Conaway(后在电影版饰演肯力基)[11]盖尔·爱德华兹英语Gail Edwards[12]马利卢·亨纳尔英语Marilu Henner[13]彼得·盖勒[14]艾琳·格拉夫英语Ilene Graff[15]朱迪·凯英语Judy Kaye[16]帕特里克·斯韦兹[17]尊·特拉华特(后在电影版饰演男主角丹尼)[18]杰里·扎克斯英语Jerry Zaks[19]特依特·威廉姆斯英语Treat Williams[20]等。而李察·基尔亦在此次公演中成为替补演员,他在此次公演的角色包括男主角丹尼、青年天使和文斯·方丹[21]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15 sources

1973年西区剧院版

《青春狂热》在1973年6月在伦敦西区剧院的新伦敦剧院公演[4],由当时仍未成名的李察·基尔担演男主角丹尼。而伦敦首次公演中的其他演员包括斯泰西·格雷格(饰演桑迪)、斯蒂芬·本特(饰演罗杰)、杰奎 - 安·卡尔(饰演里索)、德里克·占士(饰演杜迪)等。[22][23]其后,保罗·尼古拉斯英语Paul Nicholas伊莲·佩姬取代李察·基尔和斯泰西·格雷格担演主角[24]。1979年第二次公演时,则由苏·波拉德英语Su Pollard特蕾西·厄尔曼出演主角[25]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4 sources

1993年西区剧院版

《青春狂热》在1993年在伦敦西区剧院的自治领剧院重新公演[26],在1996年10月转至剑桥剧院继续演出至1999年9月11日落幕为止[26]。此次重新公演版由大卫·吉尔摩执导[26],主要演员包括克雷格·麦克拉克伦英语Craig McLachlan(饰演丹尼,其后改由卢克·戈斯伊恩·凯尔西英语Ian Kelsey达伦·地英语Darren Day饰演)、黛比·吉布森(饰演桑迪,其后改由索尼娅英语Sonia (singer)萨曼莎·沃马克英语Samantha Womack饰演)、麦可·道尔英语Mike Doyle (comedian)(饰演文斯·方丹)、丹心·欧威茨英语Tamzin Outhwaite(饰演帕蒂)、谢恩·里奇英语Shane Richie(饰演肯力基)、莎莉·安·普雷特英语Sally Ann Triplett(饰演里索)等[26]。该次重演的成功促成首次英国巡回演出[27],由谢恩·里奇(饰演丹尼)[27]、海伦·威尔(饰演桑迪)、托比·辛森(饰演文斯·方丹和青年天使)、亚历克斯·伯恩(饰演肯力基)、米歇尔·胡珀(饰演里索)等主演[28]

此版的特色,在于该版包含了四首在电影版出现的歌曲,包括《青春狂热》、《绝望地贡献给你》、《桑迪》和《你是我想要的》。“汉堡皇宫男孩”亦在此版改称为“雷鸟”。

faviconfavicon
3 sources

1994年百老汇版

《青春狂热》在1994年5月11日在百老汇尤金·奥尼尔剧院英语Eugene O'Neill Theatre重新上演,共上演1505场,此前亦有20场预演。该版由杰夫·卡尔霍恩英语Jeff Calhoun (choreographer)执导和编舞,并由瑞奇·保罗·戈尔丁英语Ricky Paull Goldin(饰演丹尼)、波姬·小丝(饰演里索,后改由罗茜·奥唐纳德饰演)、苏珊·伍德(饰演桑迪)、亨特·福斯特英语Hunter Foster(饰演罗杰)、梅根·穆兰里英语Megan Mullally(饰演马蒂)、希瑟·斯托克斯(饰演珍)、比利·博伊德英语Billy Porter (entertainer)(饰演青年天使)等主演[29]

而基于该版的美国巡回演出则在1994年9月在康涅狄格州纽哈芬市开始,并持续数年。首场巡回演出的演员包括莎莉·斯特拉瑟斯英语Sally Struthers(饰演林奇老师)、安吉拉·宝帕诺(饰演里索)、雷克斯·史密斯英语Rex Smith(饰演丹尼)、特丽莎·M·戈尔曼(饰演桑迪)、戴维·琼斯英语Davy Jones (musician)(饰演文斯·方丹)等。而其后成为长驻百老汇演员的波姬·小丝亦曾经在1994年11月参与巡回演出,并饰演里索一角。其他曾参与巡回演出的著名演员包括米奇·杜兰兹英语Micky Dolenz(饰演文斯·方丹)、阿德里安·施密德英语Adrian Zmed(饰演丹尼)、黛比·吉布森、希瑟·斯托克斯、麦肯齐·菲利普斯英语Mackenzie Phillips庄士敏·盖伊英语Jasmine Guy露西·劳伦斯(五人均为饰演里索)、萨顿·福斯特(替补演员,饰演桑迪)、玛丽莎·珍丽特·华力加英语Marissa Jaret Winokur(饰演珍)等[30]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2007年百老汇版和2007年西区剧院版

Thumb
2007年版《青春狂热》在西区剧院皮卡迪利剧院上演,图为上演《青春狂热》时的皮卡迪利剧院

2007年7月24日,《青春狂热》在百老汇布鲁克斯·阿特金森剧院英语Brooks Atkinson Theatre再度预演31场,并在同年8月19日第三度公演[31]。此次公演由凯瑟琳·马歇尔英语Kathleen Marshall执导和编舞[32],此次公演的主角马克思·科林英语Max Crumm(饰演丹尼)和劳拉·奥斯尼斯英语Laura Osnes(饰演桑迪)由全国广播公司节目《青春狂热:你是我想要的!英语Grease: You're the One That I Want!》选出[33]。本版较贴近电影版,例如本版增加了四首只在电影版出现的歌曲(《青春狂热英语Grease (song)》、《绝望地贡献给你英语Hopelessly Devoted to You》、《桑迪》和《你是我想要的英语You're the One That I Want》)[34],而在本版中,原版的“汉堡皇宫男孩”亦跟从电影版称为“雷鸟”。此次公演在2009年1月4日落幕,共公演554场。[35]

而西区剧院皮卡迪利剧院亦基于该版在2007年8月8日至2011年4月30日期间重演《青春狂热》[36]。此次公演的主角丹尼·贝恩(饰演丹尼)和苏珊·麦克法登(饰演桑迪)由独立电视台节目《青春狂热是词英语Grease Is the Word》选出[37][38]。在西区剧院的公演结束后,在2011年5月6日在爱丁堡开始英国逐回演出[36]

该次巡回演出的主要演员包括丹尼·贝恩(饰演丹尼)、嘉琳娜·吉莱斯皮(饰演桑迪)、瑞奇·罗哈斯(饰演肯力基)、凯特·萨默塞特·郝(饰演里索)、德里克·安德鲁斯(饰演罗杰)、劳拉·威尔逊(饰演珍)、理查德·文森特(饰演杜迪)、劳伦斯·特劳德(饰演法兰奇)、乔什·杰维尔(饰演桑尼)、洛伊丝·厄尔文(饰演马蒂)、达伦·约翰(饰演尤金)、萨米·凯利(饰演帕蒂)、杰森·凯普韦尔(饰演青年天使/文斯·方丹)、南希·希尔(饰演林奇老师)、苏菲·西坚尼(饰演查查)等[39]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9 sources

2011年芝加哥版

《青春狂热》在2011年再次在芝加哥公演,该版基于1971年原版[40]。此次公演由芝加哥美国剧院公司艺术导演P·J·帕帕或利和《青春狂热》原作者之一吉姆·雅各布斯共同参与制作。该版自2011年4月21日至8月21日期间公演,以纪念《青春狂热》首次公演40周年[40]。基于版权原因,在此版上演时,有少数剧中歌曲未能在剧中演唱[41]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剧情

favicon
1 sources

第一幕 (1971年版)

1959年韦迪尔高中旧生在英文老师林奇(在电影版称为麦基校长)的号召之下重聚。当毕业生代表尤金·霍兹克发表讲话时,“汉堡皇宫男孩”(在电影版和后期重新公演版本称为“雷鸟”)和“粉红女士”突然出现[42]

其后,时光倒流回1959学年开学日。“粉红女士”坐在饭堂,而“汉堡皇宫男孩”则坐在学校门口。插班女生桑迪·杜布雷斯基(在电影版称为桑迪·奥尔森)向“粉红女士”(法兰奇、马蒂、珍和贝蒂·里索)讲述她曾与“汉堡皇宫男孩”的首领丹尼·佐科有过短暂的恋爱关系。在叙述此段关系时,桑迪以浪漫角度描述,而丹尼则向其他“汉堡皇宫男孩”(杜迪、桑尼、罗杰和肯力基)夸大其与桑迪的性关系[42]

桑迪和丹尼在学校碰到对方,当他们为这次重逢而感高兴时,其他“汉堡皇宫男孩”来到,丹尼将桑迪推开一边。在“汉堡皇宫男孩”离开之后,桑迪感到伤心,此时“粉红女孩”向她发出马蒂睡衣派对的邀请。不久,各人聚集在礼堂以欣赏杜迪因购买新吉他而举办的即兴音乐会[42]

在马蒂的睡衣派对,“粉红女士”尝试吸烟、喝酒和穿耳环,并谈及男孩。马蒂在睡衣派对讲及她对一个海军陆战队队员弗雷迪的长距离追求。与此同时,“汉堡皇宫男孩”正忙着偷轮毂盖,丹尼戏弄肯力基有关他经常吹嘘的“新车”“油脂闪电”[42]

丹尼在啦啦队彩排中与桑迪重逢,并打算就上次的事向桑迪道歉。但此时,作为啦啦队队长的帕蒂·森各斯对丹尼调情。帕蒂向丹尼谈到赛跑选拔赛即将来到,因此丹尼向桑迪说他会参加赛跑队以证明自己是花心的人。丹尼离开之后,帕蒂和桑迪练习啦啦舞[42]

“汉堡皇宫男孩”和“粉红女士”带着便携式收音机参加公园野餐。罗杰分享了向珍示爱一事,和他向不知情的受害者露出屁股的兴趣。里索取笑丹尼正和一个类似于桑德拉·迪伊英语Sandra Dee的女孩堕入爱河,其他油脂者亦随之加入去取笑还没有来到野餐的桑迪[42]

桑迪在此时来到,油脂者亦结束对她的耻笑。桑迪告诉丹尼她以后也不想和他见面。然后,桑迪离开公园,丹尼对桑迪的负面回应不置可否,油脂者亦开始准备学校舞会。丹尼取笑不参加舞会的马蒂,并声称无论如何他们都会成为朋友[42]

favicon
1 sources

第二幕 (1971年版)

学校舞会当晚,每个人都在体育馆享受舞蹈。桑迪独自一人留在家中听收音机,并因为想念丹尼而哭泣[42]

不久之后,肯力基和他的舞伴查查·迪格尔戈里奥,一个来自别校的女孩跳舞。肯力基其后改与原本和丹尼配搭的里索配搭,丹尼遂改为与查查配搭。司仪文斯·方丹宣布比赛开始,经过几轮淘汰之后,丹尼和查查夺冠。丹尼获得两张汽车影院戏票作为奖励[42]

几天后,肯力基、杜迪和桑尼获悉查查为“汉堡皇宫男孩”敌人成员的女朋友,并告知法兰奇。查查向该童党炫耀她与丹尼跳舞,该童党于是决定向“汉堡皇宫男孩”挑战。参加赛跑队的丹尼,对挑战表示不相信和疑惑。丹尼基于赛跑比赛,回绝了该童党的邀请[42]

在战斗之前,肯力基、杜迪和桑尼先到汉堡皇宫买小吃,而法兰奇因为在美容学校表现不佳而被开除学籍,感叹著自己的未来。此时青年天使出现,呼吁法兰奇重返校园,但被法兰奇拒绝[42]

不久后,肯力基、杜迪和桑尼离开汉堡皇宫,但仍看不见敌对童党。之后油脂者得悉罗杰失踪,正当他们打算离开,罗杰突然带着一条车用天线出现。油脂者抨击罗杰以此作为迟到的借口。原来罗杰曾经代表“汉堡皇宫男孩”,独自一人与该童党的三位成员决战[42]

丹尼和桑迪在“油脂闪电”中欣赏电影,丹尼向桑迪诉说他对肯力基、杜迪和桑尼三人的愤慨,并就三人的行为和他在野餐时的行为向桑迪致歉。丹尼向桑迪送上戒指,他想对桑迪更亲密一些,可是一切发生得太快,桑迪走开了。丹尼想念她,并愿望能与她再次一起[42]

几天后,除丹尼以外的油脂者均来到珍的地库举行派对。杜迪在派对中用吉他和罗杰一起表演。里索则担心自己怀孕,但告诉肯力基他不是孩子的父亲,并拒绝其他油脂者的优待,提早离开地库。其后里索和桑迪一起,桑迪问她为何拒绝她的朋友,她就说她对比其他人看来,是一个更好的人。之彼里索离开,桑迪决定了她需要迎合其他油脂者[42]

第二天,“汉堡皇宫男孩”一起的时候,帕蒂突然悲惨地和伤心地来到,当众指出丹尼离开赛跑队和向教练竖中指。“汉堡皇宫男孩”取笑和恭喜丹尼回归“汉堡皇宫男孩”。桑迪则在“粉红女士”的协助之下,装扮成油脂者的梦想约会对象。丹尼对这样的转变深感高兴,丹尼和桑迪亦互相表达共同感受[42]

其后,其他“汉堡皇宫男孩”和“粉红女士”鼓励丹尼和桑迪破镜重圆。他们开心地诚邀帕蒂在罗杰家和他们欣赏《米奇老鼠俱乐部》,并获她答应。而里索最终亦发现自己并没有怀孕,她和肯力基亦因此复合。在大团圆结局的衬托之下,“汉堡皇宫男孩”、“粉红女士”、桑迪和帕蒂唱歌庆祝友谊长存[42]

2007年版改动

2007年重新上演的版本中,“汉堡皇宫男孩”改称“雷鸟”[31],开头亦被完全改动。2007年版的开头,改为根据同名电影情节改编,即桑迪与丹尼在海边渡假圣地相遇并一见倾心[31],在假期结束时,桑迪问丹尼:“我们完了吗?”,丹尼答他们的恋爱才刚开始。然后情景返回学校,由油脂者唱出他们的反叛生活。

在2007年版第二幕,在丹尼和查查胜出比赛之后,桑迪在比赛结束后不久得悉消息,赶往会场,丹尼没有留意桑迪在会场。虽然丹尼在此时对并没有理会桑迪,桑迪不能停止想念丹尼。

角色及演员

更多信息 角色, 1972年百老汇版 ...
角色 1972年百老汇版 1973年西区剧院版 1978年电影 1993年西区剧院版 1994年百老汇版 2007年百老汇版 2007年西区剧院版 2011年芝加哥版
丹尼·佐科
Danny Zuko
巴里·博斯特威克英语Barry Bostwick 李察·基尔
帕特里克·斯韦兹
尊·特拉华特 克雷格·麦克拉克伦英语Craig McLachlan 瑞奇·保罗·戈尔丁英语Ricky Paull Goldin 马克思·科林英语Max Crumm 丹尼·贝恩 阿德里安·阿吉拉尔
桑迪·杜布雷斯基
Sandy Dumbrowski)/
桑迪·奥尔森
Sandy Olsen
卡罗尔·德马斯英语Carole Demas 斯泰西·格雷格 奥莉花·纽顿-庄 黛比·吉布森 苏珊·伍德 劳拉·奥斯尼斯英语Laura Osnes 苏珊·麦克法登 凯利·戴维斯·威尔逊
贝蒂·里索
Betty Rizzo
阿德里安娜·巴博英语Adrienne Barbeau 杰奎 - 安·卡尔 斯托克德·钱宁 莎莉·安·普雷特英语Sally Ann Triplett 波姬·小丝
罗茜·奥唐纳德
珍妮·宝华丝英语Jenny Powers 谢迪·韦斯特比 杰西卡·迪亚兹
法兰奇
Frenchy
缪思·斯摩英语Mews Small 费利西蒂·夏里逊 迪迪·康恩英语Didi Conn 乔·宾厄姆 杰西卡·斯通 克尔斯滕·怀亚特 阿拉纳·菲利普斯 杰西·费舍尔

Jan
加恩·斯蒂芬斯英语Garn Stephens 科莱特·凯利 杰米·唐纳利英语Jamie Donnelly 利兹·尤文 希瑟斯·托克斯 林赛·门德斯英语Lindsay Mendez 劳瑞·史嘉芙 谢迪尔·瑞法依
马蒂
Marty
凯蒂·汉利 希拉里·拉博尔 黛娜·曼洛芙英语Dinah Manoff 夏洛特·艾利 梅根·穆兰里英语Megan Mullally 罗宾·赫尔特 查理·卡梅伦 卡罗尔·罗斯
肯力基
Kenickie
蒂莫西·迈耶斯英语Timothy Meyers 彼得·阿米蒂奇 杰夫·科纳韦英语Jeff Conaway 谢恩·里奇英语Shane Richie 贾森·奥普萨尔 马特·萨尔迪瓦 肖恩·穆里根 托尼·卡诺
桑尼
Sonny
吉姆·博雷利 道格·费舍尔 麦可·图斯英语Michael Tucci 理查德·加健 卡洛斯·洛佩斯 何塞·雷斯特雷波 贝内特·安德鲁斯 派翠克·迪·尼古拉
罗杰
Roger)/
博特西
Putzie
沃尔特·伯比英语Walter Bobbie 斯蒂芬·本特 凯利·沃德英语Kelly Ward 德鲁·贾米森 亨特·福斯特英语Hunter Foster 丹尼尔·阿法拉治 理查德·哈德威克 罗布·科莱蒂
杜迪
Doody
占士·坎宁 德里克·占士 巴里·皮尔英语Barry Pearl 约翰·库姆 萨姆·哈里斯英语Sam Harris (singer) 瑞安·派翠克·宾德 李·马丁 布巴·韦勒
林奇老师
Miss Lynch)/
麦基校长Principal McGee
多萝西·莱昂 安·威 伊芙·阿登 迈拉·桑斯 玛西娅·刘易斯英语Marcia Lewis 苏珊·宝马特 玛丽·戴利 佩吉·罗德
尤金·霍兹克
Eugene Florczyk
汤姆·哈里斯 斯蒂芬·马什 埃迪·迪森英语Eddie Deezen 艾丹·翠依 汉克·利昂 贾米森·斯科特 蒂姆·纽曼 阿当·沙尔斯
帕蒂·森各斯
Patty Simcox
艾琳·克里斯汀英语Ilene Kristen 卡莱尔·科罕·碧奇 苏珊·巴克纳英语Susan Buckner 丹心·欧威特英语Tamzin Outhwaite 米歇尔·布莱克利 艾利森·菲舍尔英语Allison Fischer 西沃恩·狄龙 阿丽娜·米尔斯
文斯·方丹
Vince Fontaine
唐·彼列 罗伊·德斯蒙德 艾德·伯恩斯英语Edd Byrnes 加里·马丁/
麦可·道尔英语Mike Doyle (comedian)
托比·辛森 杰布·布朗 杰森·凯普韦尔 麦可·阿卡多
庄尼·加西诺
Johnny Casino
艾伦·保罗英语Alan Paul 史蒂夫·阿尔德 斯科特·西蒙英语Screamin' Scott Simon 格伦·卡特英语Glenn Carter 保罗·卡斯翠 布莱恩·霍华德·康纳
查查·迪格尔戈里奥
Charlene "Cha-Cha" DiGregorio
凯西·莫斯 朱莉·亨德森 安妮特·查尔斯英语Annette Charles 希瑟·罗宾斯 桑德拉·普波鲁英语Sandra Purpuro 娜塔莉·希尔 汉娜·戈麦斯
青年天使
Teen Angel
艾伦·保罗 史蒂夫·阿尔德 弗兰基·阿瓦隆英语Frankie Avalon 安德鲁·肯尼迪/
托比·辛森
比利·博伊德英语Billy Porter (entertainer) 史蒂芬·R·宾特厄克 杰森·凯普韦尔 布莱恩·霍华德·康纳
关闭

曲目

1972年百老汇版

学校版

1993年西区剧院版

1994年百老汇版

2007年百老汇版

媒体评价及影响

《青春狂热》刚在百老汇上演时,由于摇滚音乐仍未是音乐剧的主流歌曲类型,加上剧情涉及一夜情未成年怀孕等相对敏感的内容,故当时的评论界对《青春狂热》的反应较为冷淡[43]。例如,《青春狂热》在外百老汇公演时,一名电视评论员指出《青春狂热》是他一生看的音乐剧中最差的[2]。此情景直至1978年同名电影上映后才有所转变,并成为英国第四频道一百大最伟大的歌舞片之一[44]。英国《镜报》在当时的评论就曾这样评价《青春狂热》:“注入一剂天然能量,快速、强烈、兴奋……乐趣无穷!”[45]。但在1994年百老汇版上演时,评论界对《青春狂热》的评论仍然一般。

《青春狂热》上演时,由于其流行音乐的风格,颠覆了当时音乐剧界以爵士乐为主的音乐风格,而受到百老汇观众的欢迎[43]。1980年,《青春狂热》以3388场的纪录打败当时公演场数最多的《屋顶上的提琴手》,成为百老汇公演场数最多的音乐剧[4],直至1983年才被《歌舞线上》打破。1978年,《青春狂热》被改编成电影,成为电影史上最成功的歌舞电影之一[43]。电影版的成功,不单令随后上演的音乐剧增添电影版的情节[43],亦影响后来的流行文化。《青春狂热》电影版在香港上映后,掀起跳舞热潮[46],香港已故歌手张国荣首张专辑《情人箭》便收录《青春狂热热潮》一曲。而韩剧《星梦高飞2[47]和美剧《欢乐合唱团》亦有引用《青春狂热》的部分情节及歌曲[48]

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favicon
6 sources

奖项及提名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1972年百老汇版

更多信息 年份, 颁奖典礼 ...
年份 颁奖典礼 类别 提名 结果
1972年 戏剧桌奖英语Drama Desk Award 优秀编舞英语Drama Desk Award for Outstanding Choreography[4] 帕特里夏·伯奇英语Patricia Birch 获奖
优秀服装设计英语Drama Desk Award for Outstanding Costume Design[4] 凯莉·罗宾斯 获奖
戏剧世界奖英语Theatre World Award[4] 阿德里安娜·巴博英语Adrienne Barbeau 获奖
托尼奖 最佳音乐剧[4] 提名
最佳音乐剧剧本英语Tony Award for Best Book of a Musical[4] 吉姆·雅各布斯英语Jim Jacobs沃伦·凯西英语Warren Casey 提名
最佳音乐剧男主角[4] 巴里·博斯特威克英语Barry Bostwick 提名
最佳音乐剧男配角英语Tony Award for Best Featured Actor in a Musical[4] 蒂莫西·迈尔斯英语Timothy Meyers 提名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英语Tony Award for Best Performance by a Featured Actress in a Musical[4] 阿德里安娜·巴博英语Adrienne Barbeau 提名
最佳编舞英语Tony Award for Best Choreography[4] 帕特里夏·伯奇英语Patricia Birch 提名
最佳音乐剧服装设计英语Tony Award for Best Costume Design[4] 凯莉·罗宾斯 提名
关闭

1993年西区剧院版

更多信息 年份, 颁奖典礼 ...
年份 颁奖典礼 类别 提名 结果
1994年 劳伦斯·奥利弗奖 最佳复兴戏剧[49] 提名
最佳戏剧编排[49] 阿琳·菲利普斯 提名
关闭
favicon
1 sources

1994年百老汇版

更多信息 年份, 颁奖典礼 ...
年份 颁奖典礼 类别 提名 结果
1994年 戏剧桌奖 优秀男配角英语Drama Desk Award for Outstanding Featured Actor in a Musical[4] 萨姆·哈里斯英语Sam Harris (singer) 提名
优秀编舞[4] 杰夫·卡尔霍恩英语Jeff Calhoun (choreographer) 提名
戏剧世界奖[4] 波姬·小丝 获奖
托尼奖 最佳复排音乐剧英语Tony Award for Best Revival of a Musical[4] 提名
最佳音乐剧女配角[4] 玛西娅·刘易斯英语Marcia Lewis 提名
最佳编舞[4] 杰夫·卡尔霍恩英语Jeff Calhoun (choreographer) 提名
关闭

2007年百老汇版

更多信息 年份, 颁奖典礼 ...
年份 颁奖典礼 类别 提名 结果
2007年 托尼奖[50] 最佳复排音乐剧 提名
关闭
favicon
1 sources

脚注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