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布模型(英语:Waterfall Model),亦称瀑布模式,是于1970年由温斯顿·W·罗伊斯英语Winston W. Royce等人所发展之系统发展生命周期的模型。该模型将系统发展的过程,大致区分为四个阶段:分析、设计、实现、测试,其并且明确的定义每一阶段中的工作。当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以后,才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工作。而依照该模型的系统发展的过程,即如同瀑布一般。经过改良的瀑布模型,在发现上一个阶段的工作不够完善时,尚可以回溯至上一个阶段中。[1]

favicon
1 sources

阶段

Thumb
同瀑布模型的大规模的、不频繁的发布频率(通常以“季”或“年”为单位)相比,敏捷开发模型提升了发布频率(通常以“天”或“周”为单位)

瀑布模型,没有明确的规定系统开发的过程,应该划分成多少个阶段。当问题较小或是较单纯时,其所划分之阶段,可能少至三个。例如: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若面对的问题较大或是较复杂时,其所划分之阶段,可能即需要再细分至十个。例如:在分析阶段中,细分为可行性分析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系统分析阶段;在设计阶段中,细分为概念性设计阶段、细部设计阶段;在实施阶段中,细分为程序编辑与单元测试阶段、集成测试阶段、安装与系统测试阶段、教育训练阶段、操作与维护阶段。[2]

favicon
1 sources

优点与缺点

当运用瀑布模型来开发小型的系统或是较为简单的系统时,在每一阶段中所必需交付的文件与任务,对于系统开发者而言,是较为明确的,并且是易于管理的。不过,该模型的缺点,是必须直到系统开发的最后阶段,才会有成果出现,而使得系统开发的风险,比起其它系统发展生命周期模型而言,是较高的。另外,若是在分析阶段中的工作,做得不够明确与严谨,则在设计阶段与实现阶段中的工作,将难以实行。[3]

favicon
1 sources

参考文献

本条目部分或全部内容出自以GFDL授权发布的《自由在线电脑词典》(FOLDOC)。

注释

参见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