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古菱齿象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淮河古菱齿象(学名:Palaeoloxodon huaihoensis)是长鼻目象科古菱齿象属下的一个物种,生存于更新世时期的中国华北地区以及台湾澎湖水道。
淮河古菱齿象![]() 化石时期:
| |
---|---|
淮河古菱齿象全身骨骼,展示于台湾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长鼻目 Proboscidea |
科: | 象科 Elephantidae |
属: | †古菱齿象属 Palaeoloxodon |
种: | †淮河古菱齿象 P. huaihoensis
|
二名法 | |
†Palaeoloxodon huaihoensis Liu, 1977
| |
异名 | |
|
分类学
1977年,刘嘉龙根据在中国安徽省怀远县所发现的部分骨骼化石发表淮河古菱齿象,并认为是诺氏古菱齿象的亚种[1]。1999年,祁国琴将其提升为独立物种,并将其他发现于中国、以及澎湖水道的大量古菱齿象遗骸均归类于此[2][3]。另外,发现于河北省晚更新世泥河湾盆地一个几乎完整的成年个体颅骨化石(IVPP V4443)也被认为可能属于淮河古菱齿象[3]。
描述
淮河古菱齿象的体型非常大,可与栖息于印度的纳玛象,以及栖息于欧洲的古菱齿象媲美。其中发现于台湾澎湖水道的个体肩高估计可超过4米(13英尺),体重则可达10公吨(22,000英磅)[4]。和纳玛象相比,淮河古菱齿象的颅后骨骼更为粗壮,类似于古菱齿象。编号IVPP V4443的颅骨化石在总体形态上也更接近于古菱齿象,但颅骨顶部的顶枕嵴则更为粗壮,近似于纳玛象[3]。
分布与栖息地
古菱齿象的遗骸广泛分布于全中国,从中国东北地区到西北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边可至海南省和云南省,但大多数遗骸主要都集中在华北平原地区[5]。另外于台湾澎湖水道中也有发现部分遗骸,主要属于成年个体[6]。
演化与灭绝
北中国出土最早的古菱齿象属遗骸可追溯到约70万年前的早千叶期[7],年代最晚的遗骸则来自晚更新世,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古菱齿象属有存活至全新世[8],但由于缺乏可靠的定年法,目前仍不确定牠们确切的灭绝时间[5]。从中国北部的古菱齿象属遗骸上提取到的线粒体DNA分析显示,古菱齿象属过去于非洲时曾经有与非洲森林象发生杂交,从欧洲的古菱齿象线粒体DNA的分析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5]。中国古菱齿象属与欧洲古菱齿象之间线粒体DNA的高相似度表明,在牠们初次分化之后,两个演化支之间仍然存在着基因流动[5]。
底下支序图显示了各个象族群之间的线粒体DNA相似度,系根据于林海峰等人于2023年所发表之研究[5]:
| |||||||||||||||||||||||||||||||||||||||||||||||||||||||||||||||||||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