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六万里 (1954年电影)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海底六万里》(英语:20,000 Leagues Under the Sea)是一部1954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冒险电影,由理查德·弗莱彻执导,厄尔·费尔顿编剧,改编自儒勒·凡尔纳1870年的经典小说《海底两万哩》。这部电影由华特·迪士尼制作,主演阵容包含寇克·道格拉斯、詹姆士·梅逊、保罗·卢卡斯和彼得·罗。影片采用当时革新的彩色电影技术宽银幕电影镜头,是首批使用此技术的长篇电影之一,同时也是迪士尼第一部由博伟发行公司发行的长篇电影。
《海底六万里》上映后取得了票房与评论的成功,其中巨型章鱼的打斗场面尤为令人印象深刻,而占士·梅森所诠释的尼摩船长更被认为是经典演绎。该片凭借其美术设计和视觉效果,获得了两项奥斯卡金像奖。
剧情
公元1868年,随着一连串关于海怪袭击太平洋船只的传闻引发了全球关注。 阿龙纳斯教授与助手康塞尔受邀参与调查,搭乘美国海军巡防舰展开搜寻行动。他们的同行者还包括捕鲸渔枪手内德·兰德。经过数月的巡航,舰队终于发现了目标。舰艇试图用火炮击沉海怪,但海怪撞击了战舰,导致内德、康塞尔和阿龙纳斯被抛入海中,受损的巡防舰则逐渐漂离。三人攀附漂流的残骸,偶然发现了一艘金属制的船只,最终发现所谓的海怪竟是人造的金属潜水艇:“鹦鹉螺号”。
进入潜艇后,阿龙纳斯在下层甲板发现一个巨大的观景窗,目睹了一场水下葬礼。此时,内德驾驶他们船上的一艘翻覆小艇赶到。三人试图利用小艇逃离现场,但很快被潜水员发现并捕获。 他们被带至潜艇内部,并面见鹦鹉螺号的主人——“尼莫船长”。尼莫起初提议只留下阿龙纳斯,将内德和康塞尔送回甲板。然而,在目睹阿龙纳斯愿意与同伴共赴生死的决心后,尼莫改变主意,允许三人共同留在诺第留斯号上。随后,尼莫指挥鹦鹉螺号前往一座监狱岛。岛上的囚犯正忙于装载一艘满载军火的运输船。尼莫向阿龙纳斯透露,他本人以及许多船员都曾是这座岛屿的囚犯,饱受折磨。为阻止更多悲剧,他操控鹦鹉螺号撞沉了运输船,连同船上的人员一同毁灭。他向阿龙纳斯解释,此举是为了拯救数千条将在战争中丧生的性命,并悲愤地讲述,正是这个“被憎恨的国家”曾经残酷迫害的他,为了夺取他的发现,不惜折磨致死他的妻子和孩子。
在尼莫的船舱中,内德和康塞尔发现了尼莫的秘密岛屿基地“火山尼亚”的地图坐标,而鹦鹉螺号正朝那里航行。内德将写有火山尼亚坐标的瓶子抛入海中,希望能引来救援。在新几内亚海岸附近,鹦鹉螺号搁浅在一处珊瑚礁上。尼莫船长允许内德和康塞尔上岸采集标本,但警告他们不要离开海滩。然而,内德却趁机四处探索逃生的可能,结果发现插着人类头骨的木桩。他惊慌地跑回找康塞尔,两人划船离开,却被食人族追赶。回到诺第留斯号后,船体释放电流驱逐了试图登船的食人族,而尼莫因内德违反命令将其囚禁。
此时,一艘战舰向鹦鹉螺号发起攻击,迫使潜艇下潜至深海,但意外吸引了一只巨乌贼的注意。当潜艇释放的电流无法驱逐怪物时,尼莫与船员们被迫在暴风雨中浮出水面尝试将其击退。尼莫被乌贼的巨型触手缠住,命悬一线,关键时刻,从囚禁中逃出的内德持鱼叉果断刺死怪物,救下了尼莫。经此一役,尼莫的内心开始发生变化,萌生与世界和解的念头。当鹦鹉螺号逐渐接近火山尼亚时,尼莫惊觉该岛已被战舰包围,且海军陆战队已登陆。他驾驶潜艇通过水下通道进入基地,浮上海底火山的中央湖泊。为防止他的发现落入敌人之手,尼莫急忙登岸,启动定时炸弹以销毁所有证据。然而,在返回潜艇的路上,他遭遇了致命性枪击。回到潜艇后,尼莫以虚弱的声音宣布,将带着鹦鹉螺号“进行最后一次潜航”。船员们表示愿意追随船长,共赴生命的终点,与潜艇一同沉入深海。
在尼莫的指示下,阿龙纳斯、康塞尔和内德被关在船舱中,而船员们各自返回自己的房间准备面对终局。内德拒绝参与这场集体自杀行动而尝试逃出船舱,然而,他的举动使潜艇撞上珊瑚礁,导致船舱进水。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尼莫透过船舱的观景窗凝视他所热爱的海底世界。
阿龙纳斯试图取回自己的研究笔记,但内德为了尽快撤离,不得已将他击昏并带出船外。三人与尼莫的宠物海狮埃斯梅拉达一起,乘坐诺第留斯号的小艇远离危险,目睹火山尼亚在一片巨大的爆炸中化为灰烬,浓厚的蘑菇云升腾而起时。内德为击昏阿龙纳斯道歉,而阿龙纳斯则认为笔记的失落或许是一件好事。随着鹦鹉螺号沉入深海,尼莫留给阿龙纳斯的最后话语回响在脑海:“未来仍有希望,当世界准备好迎接一个全新而更美好的生活时,这一切终将实现……在上帝安排的时刻。”
演员
- 寇克·道格拉斯 饰 内德·兰德(Ned Land)
- 詹姆士·梅逊 饰 尼莫船长
- 保罗·卢卡斯 饰 皮埃尔·阿龙纳斯教授(Professor Pierre Aronnax)
- 彼得·罗 饰 康塞尔(Conseil)
- 罗拔·J·威尔克 饰 鹦鹉螺号大副(Nautilus's First Mate)
- 泰德·德·科西亚 饰 法拉古特舰长(Captain Farragut)
- 卡尔顿·杨 饰 约翰·霍华德(John Howard)
- J. M. 凯里根 饰 比利(Billy)
- 珀西·赫尔顿 饰 马车司机
- 泰德·库珀 饰 亚伯拉罕·林肯号的大副(Abraham Lincoln's First Mate)
- 弗雷德·格雷厄姆 饰 凯西(Casey、未挂名)[5]
- 洛丽·米切尔 饰 胡克(Hooker、未挂名)[6]
制作
1950年代,华特·迪士尼对改编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哩》产生兴趣,这也包含他在制作长篇自然纪录片《真实生活历险记》期间,看到哈珀·高夫创作的一些海洋影像和分镜版的契机。当时,《海底六万里》的电影版权由米高梅和金兄弟制片公司持有。[7]1950年11月,制片人希德·罗杰尔宣布,他已从罗拔·L·利佩特的制作公司购得小说的版权及相关改编剧本,计划在一年内于通用服务影城开拍。[8]然而,1951年12月,报导称迪士尼已从罗杰尔手中买下了版权。高夫的分镜板和设计草图成为电影的基础,但由于他不是国际舞台员工联盟的成员,最终未被列为正式工作人员。[7]
《海底六万里》的拍摄地点包括巴哈马和牙买加的多处景点,洞穴场景则是在内格里尔的悬崖下方,即现今的埃塔比度假村一带拍摄的。其他场景取景于拿骚、莱福德礁和死亡谷。拍摄工作自1954年1月11日展开,至6月19日结束[7][9]。根据双碟DVD纪录片,片头在旧金山的场景是在环球影城工作室拍摄的,而大多数模型拍摄则由二十世纪福斯完成。某些外景拍摄因其技术复杂性,动用了超过400名技术人员。该电影的制作成本高达900万美元,远超预算,成为当时好莱坞最昂贵且野心勃勃的电影制作之一。[10]
制作过程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巨型乌贼袭击的场景。该场景最初设置在黄昏时平静的海面上拍摄,但因效果不佳而被完全重拍[11]。为提升戏剧张力并隐藏机械乌贼的操作线路,改为设定于暴风雨肆虐的黄昏中拍摄。这一变更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震撼力。[12]
尽管电影版被广泛赞誉为忠实改编小说。然而,占士·W·马滕斯指出,虽然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仔细比较小说与电影会发现许多改动、省略甚至内容颠倒,这些变化影响了故事的核心主题,不仅包括科学教育,还包括工业时代对阶级与性别(尤其是男性气概)的呈现。”
电影中,鹦鹉螺号的潜艇动力从小说中的钠电池/汞电池改为核动力。小说中的潜艇外型设计是“流线型雪茄状”,而电影版则是一艘“更具装饰风格的船只”。电影导演和编剧从小说中提取了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并重新排序,假设观众不会记得小说中的事件顺序。高夫与迪士尼在电影中为鹦鹉螺号设计的灵感则来自苏格兰的福斯桥内部结构。[7]小说中,尼莫从各地工业订购零件,秘密运送至岛屿进行组装,马滕斯形容这种安排展现了尼莫“精于操纵工业时代制造流程的后勤天才。”[13]
与传统的电影配乐或对白原声专辑不同,《海底六万里》在首映和1963年重映时,推出了两张录音棚版本的黑胶唱片。这些专辑浓缩并大幅改编了电影剧本,并未使用电影原班人马配音。两张专辑皆由内德·兰德(而非小说与电影的叙述者阿罗纳克斯)担任旁白。专辑内容淡化了尼莫的疯狂形象,删去了他杀人的情节,并设定尼莫最终在事故中幸存,因感激内德、阿罗纳克斯与康塞尔救了他的命而释放了他们。[14] 此外,这些版本将他们的遭遇由原作中鹦鹉螺号撞沉船只,改为因飓风而遇难。[15]
第一张专辑于1954年随电影首映发行,由威廉·雷德菲尔德担任内德的配音,作为RCA Victor's Little Nipper系列中的一本附书45转唱片套装推出。[16]第二张专辑于1963年迪士尼重映时由迪士尼唱片发行,采用单张33 1/3转12吋黑胶唱片形式,没有附书或内页说明。[17]虽然内容涵盖了更多电影情节,但仍沿用了许多第一张专辑的改编,实际上是前作的重制版。第二张专辑的配音阵容未被列出,两张专辑都未提及电影的演职人员名单。
电影最著名的歌曲《A Whale of a Tale》由诺曼·金博与艾尔·霍夫曼创作,并由寇克·道格拉斯演唱。这首歌于1954年由迪卡儿童系列发行,道格拉斯提到录音当时“非常受欢迎”。[18] B面歌曲为《And the Moon Grew Brighter and Brighter》[19],由道格拉斯在电影《无星之人》中演唱。两首歌曲皆收录于2008年电影原声带的数位发行版本中。
电影中,尼莫在鹦鹉螺号的管风琴上弹奏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_BWV_565》,但实际上是由一名匿名管风琴家配乐替代詹姆斯·梅森的演奏画面。
2008年1月29日,华特迪士尼唱片公司发行了一张包含26首曲目的数位专辑,其中包含保罗·史密斯为《海底六万里》原声带配乐的音乐,以及单曲《A Whale of a Tale》的双方,以及作为探索电影音乐的数位小册子。这是电影电影配乐的首次正式发布,最初仅透过iTunes Store提供。 Intrada则于2011年于发行了CD版本。
发行
1954年9月15日,《综艺》报导迪士尼与雷电华电影开始商讨《海底六万里》的发行计划。[20]一周后,有消息称,迪士尼决定结束与雷电华长达17年的合作关系,选择透过其新成立的发行部门博伟发行公司来发行该片。在国际市场上,影片由迪士尼旗下的华特迪士尼公司英国分公司负责在英国发行,其他地区则交由当地发行商处理。[21]
影片于1954年12月23日在阿斯特剧院首映,两天后即圣诞节起,在美国65个主要城市上映。此片分别于1963年和1971年重新在戏院上映。[22][9]
1980年9月,《海底六万里》首次以录像带形式发行,供购买或租赁,成为迪士尼多部影片中率先推出家庭媒体的作品之一[23],1992年,当时负责迪士尼影库修复的资深经理斯科特·麦奎因进行了全面的数位修复,为该片的录像带版本提供了更高清的发行。[9]
2003年5月20日,该片推出了双碟DVD版本,其中包含多项额外内容,包括导演评注、删减片段(包括原始的巨型乌贼战斗场景,但无声)、以及详尽的制作过程纪录片。同日,该片还在埃尔卡皮坦剧院举行放映活动,并由导演理查德·弗莱舍亲自介绍影片。[24]
2014年,经4K修复的1080p高清版本在iTunes上架供观众购买。2019年,该片借由迪士尼电影俱乐部以蓝光光碟形式重新发行。同年11月12日,随迪士尼串流媒体平台Disney+上线,《海底六万里》亦被加入平台,供订阅用户随时观赏。[25]
评价
《海底六万里》在上映首周末票房排名第二,仅次于《娱乐至上》。[26]到第三周末,该片成功登上美国票房冠军,取代了《龙虎干戈》(1954)。[27]虽然在第四周末再度被《龙虎干戈》反超,但到了第五周末,《海底六万里》重新夺回了票房冠军的位置。[28]
截至1956年1月,该片在美国与加拿大的票房收益达800万美元,成为1954年票房第三高的电影。(另有资料显示其美加票房收益为660.7万美元)。[29][30]
《纽约时报》的博斯利·克劳瑟评论道:“《海底六万里》是迪士尼继动画后又一个绚丽奇幻的作品。这部真人电影以宽银幕和彩色制作,不仅从长度(128分钟)上令人印象深刻,虚构情节也十分宽广,应该能让孩子们感到震撼。”。[31]《综艺》的吉恩·阿内尔赞扬该片是“一种特殊的电影制作方式,结合了摄影创意、想像力丰富的故事讲述以及大胆的资金投入。”他称导演理查德·弗莱舍让影片节奏流畅、高潮迭起,而厄尔·芬顿的剧本巧妙结合了儒勒·凡尔纳的原著精髓与改编内容,是一次极佳的编剧尝试。此外,他特别提到水下摄影技术尤为出色。[32]《纽约每日新闻》的凯特·卡梅隆称影片是一部“令人振奋且吸引人的改编作品”,他进一步赞扬导演弗莱舍以丰富的想像力执导影片,并指出片中的水下场景“以诡异之美展现了迷人的海洋生态,极具吸引力。”[33]
《洛杉矶时报》影评人菲利普·K·舒尔认为,这部电影在技术上堪称奇迹,他提到“在巴哈马拍摄的真实水下场景与表面上的缩尺模型交替出现,几乎让人无法察觉。”他还特别称赞詹姆斯·梅森的表演,表示其赋予疯狂天才角色深度,令人同情而非鄙视。[34] 《夏里逊报告》称:“迪士尼及其团队巧妙运用了宽银幕技术和彩色摄影,打造了一部制作精良且极具娱乐性的作品,能吸引各类观众,堪称经典之作。”[35],《芝加哥论坛报》的评论指出:“这是一部精心制作的影片,色彩鲜艳,充满幽默感,巧妙融合了古老的假设与现代的事实。”[36]
当代影评人史蒂夫·比奥德罗斯基称该片“远远超越同期乃至任何时期的科幻作品,制作设计与技术效果几乎未随时间而过时。”他补充道:“尽管影片偶尔会受到原作节奏过于片段化的影响,但其优点远大于缺点,使其成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电影之一。”[37]
在评论汇总网站烂番茄上,该片基于32条评论的评分为91%,平均分数为7.70/10。网站的共识认为:“迪士尼最精彩的真人冒险片之一,《海底六万里》将儒勒·凡尔纳的经典科幻故事生动地呈现于银幕,并拥有令人震撼的巨型乌贼场景。”[38]
本片的首席艺术总监哈珀·高夫虽然设计电影的的鹦鹉螺号潜舰造型,但他并不是艺术总监联盟的成员。因此,根据电影学院的章程,他无法获得奥斯卡艺术指导奖。[43]
其他媒体
1955年至1966年间,迪士尼乐园将电影《海底六万里》的原始布景改建成可供参观的步行式展示景点。1971年至1994年,佛罗里达州迪士尼世界神奇王国设有名为“海底六万里:潜水艇探险”的室内游乐设施,提供潜水艇乘坐体验,其中包括著名的巨型乌贼攻击场景,并在背景播放电影主题曲,由彼得·雷纳代为尼莫船长配音。[44]
1994年,巴黎迪士尼乐园开放了步行参观设施“鹦鹉螺号之谜”,[45]而东京迪士尼海洋则于2001年推出了室内游乐设施。[46] 此外,加州迪士尼内的“小美人鱼:爱丽儿的海底冒险”建筑外墙上有鹦鹉螺号的剪影,[47]而位于迪士尼波利尼西亚度假村的提基酒吧Trader Sam’s Grog Grotto则提供一款名为“鹦鹉螺号”的鸡尾酒,该饮品装在一个模仿潜水艇造型的酒杯中[48] [49],并配有潜水头盔与机械乌贼触须酒吧装饰。[50]
2009年1月6日,《综艺》报导迪士尼计划推出一部名为《海底六万里:尼莫船长》的真人重拍电影,由麦克G执导。这部电影旨在作为尼莫船长的起源故事,讲述他如何打造鹦鹉螺号及其反战思想的形成过程。[53]麦克G表示,这次改编将更贴近原始小说的精神,深入探索尼莫与阿罗纳克斯的背景故事。编剧由比尔·马斯利负责,并由贾斯汀·马克斯与兰道尔·华莱士进行改写。[54] 电影将由肖恩·贝利与仙境影视公司共同制作。[55]
麦克G曾提议由韦尔·史密夫饰演尼莫船长,但遭到拒绝。[56][57]随后,他考虑邀请与其合作过《魔鬼终结者:未来救赎》(2009年)的萨姆·沃辛顿出演,但未有深入洽谈。2009年11月,迪士尼时任主席里奇·罗斯因项目预算问题宣布取消该企划,尽管此时已投入约1000万美元于前期制作。在宣布这一消息之前,麦克G和贝利已收到该项目取消的通知。[58]
2010年圣地亚哥动漫展上,导演大卫·芬查宣布与迪士尼合作制作《海底六万里》新版本,剧本由史考特·Z·柏恩斯执笔。[59]然而由于卡司问题,计划多次延期,最终芬奇在2013年退出制作,改执导《控制》(2014年)。[60]据其本人透露,退出原因之一是他希望由查宁·塔图姆担任饰演奈德·兰德的人选,但迪士尼更倾向克里斯·海姆斯沃斯。[61]最初分配给这部电影制作的资金最后被转用于2017年电影《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62]
2016年,迪士尼宣布计划拍摄真人电影《尼莫船长》,由詹姆斯·曼高德执导[63],但后来曼高德退出,转而执导《印第安纳琼斯:命运轮盘》。[64]
2021年8月23日,迪士尼宣布制作十集迷你剧集《鹦鹉螺号》作为尼莫船长的起源故事[65],由占士·多默编剧,沙扎德·拉提夫主演[66],麦可·马修斯执导。然而,2023年8月,迪士尼基于成本削减策略退出此项目。[67]10月,AMC电视台接手,计划于2024年播出。[68]
另见
- 水下科幻作品列表
- 《神秘岛_(1961年电影)》
- 《寻找漂流者》
- 《亚特兰蒂斯:失落的帝国》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