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讲师、流浪教师,是香港教育界俚语,泛指香港高等教育界中,一些未有全职教职,同时出任香港多间院校兼职教学的大专教育工作者的现象。[1][2]
背景
于香港,近年大学拨款标准与国际大学排名均与研究挂钩,造成“重研轻教”现象[2],有些院校为了节省资源,将部分全职讲师转为兼职。[3][4]有全职讲师即使教学表现一直获得最高级别评分,亦不获续约。[1]
另外,有时教授因获得短期专项拨款做研究,申请减少课担,结果要另请讲师任教某些科目。[3][2]
高教公民成员黄伟国在接受壹周刊访问时,认为这与大专院校管理层多出身于理科、工程学科,对文科、社会科学认识不多,甚或抱有轻视、歧视、藐视态度有颇大关系。[5]
教协于2018年10-11月进行调查,有兼职教师约57%过去1年曾在多于1间院校任职,有部分兼职教师更任教5至6间院校。[2]
作为兼职人员,流浪讲师大多没有稳定的座位、没有助教[6],开学前亦可能没有图书馆备课[7]。另外,他们改试卷亦可能不被计进工时当中,[1][3]整体欠缺就业保障[2][4]。为了解决问题,有部分流浪讲师需要回自己母校付费申请校友图书证、花钱买书以能提早备课。[3]
有部分流浪讲师为了维持生计,甚至要寻找大专教育以外的工作。[3]
流浪讲师的现象,对于有关讲师的生计及学生的学习均造成一定影响,但由于政府无法监管或干预院校事务,“流浪讲师”的问题未受关注。[1]
流浪讲师有时会被逼任教一些不属自己专长的科目[4],亦难以短时间理解学生能力,因材施教。有时兼职教员尝试寻求全职老师或校内行政人员的协助,但亦未能要领。[3]另外,学生难以在课后接触教师。[2]
大学亦以由学生评定教学质素,流浪讲师为了续约保饭碗,不得不取悦学生,甚至要让不达标的学生合格,令教学质素下降。[4]
各界对议题的立场
- 教协认为,有关做法牺牲教学质素。7间大学逾半学术人员为合约教师,当中香港科技大学高达76.6%,教协立法会议员叶建源认为现时大专界合约教师比例不理想。[2]院校应提供更多机会让教师转为终身教席,否则将难以吸引优秀人才于本港大专界服务。[8]
- 高教公民一直关注大专界的议题,其中召集人赖卓彬曾就流浪讲师多次发表文章,批评大学管理层最近十年依循新管理主义(neo-managerialism)思维,凡事向钱看,将资源集中催谷研究成就,以提升大学国际排名,令大学另一开宗明义的任务——培育学生,恍如次要考虑。[7]
- 香港浸会大学民选校董王凯峰于2018年同校宗教及哲学系爆出续约风波时,批评有关做法剥削讲师待遇,影响整体教学质素。[9]
- 工党:本身曾经是香港理工大学讲师的立法会议员张超雄,于2019年3月曾经在立法会动议,会促请教育局及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关注及跟进流浪讲师薪金及福利不合理的现象。[10]
资料来源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