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英语:Francis Bacon,1561年1月22日—1626年4月9日),第一代圣奥尔本子爵及第一代韦鲁勒姆男爵英语Baron Verulam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政要、科学家法学家演说家散文作家,被认为是经验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卡尔·马克思亦称其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事实速览 圣奥尔本子爵The Viscount St Alban PC, 君主 ...
圣奥尔本子爵
The Viscount St Alban

PC
Thumb
保罗·范·萨默英语Paul van Somer I绘于1617年
英格兰大法官事实上的首席大臣英语List_of_English_chief_ministers
任期
1617年3月7日—1621年5月3日 (1617-03-07 – 1621-05-03)
君主詹姆斯一世
前任约翰·埃杰顿爵士英语Sir Thomas Egerton
继任约翰·威廉斯主教英语John_Williams_(archbishop_of_York)
英格兰和威尔士总检察长
任期
1613年10月26日—1617年3月7日 (1613-10-26 – 1617-03-07)
君主詹姆斯一世
前任亨利·霍巴特爵士英语Sir Henry Hobart
继任亨利·耶尔弗顿英语Sir Henry Yelverton
个人资料
出生(1561-01-22)1561年1月22日
英格兰王国伦敦河岸街
逝世1626年4月9日(1626岁—04—09)(65岁)
英格兰王国米德尔塞克斯郡海格特
墓地圣奥尔本斯的圣麦可教堂英语St Michael's Church, St Albans
配偶艾利斯·巴纳姆英语Alice Barnham1604年结婚)
父母安妮·培根夫人(母亲)
国玺大臣尼古拉斯·培根爵士英语Nicholas Bacon (Lord Keeper)(父亲)
学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
格雷律师学院
Notable works弗朗西斯·培根作品列表英语Works by Francis Bacon
签名Thumb
知名作品新工具论:或解释自然的一些指导
新大西岛
培根随笔英语Essays_(Francis_Bacon)
时代
地区西方哲学
学派经验主义
主要领域
著名思想
关闭

生平

1561年1月22日,弗朗西斯·培根出生于伦敦一个高级官员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培根英语Nicholas Bacon (Lord Keeper)爵士担任过伊丽莎白女王国玺大臣。培根是父亲第二位妻子的最小的儿子。他的母亲是文艺复兴时代的一个博学多才的贵族妇女,其母的妹夫是伊丽莎白女王的重臣伯利勋爵。有了这种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再加上才华出众,培根很早就有了出入宫廷的机会。早在孩提时代,他就被伊丽莎白女王称为“我的小掌玺大臣”。

雄心勃勃的培根,很希望得到谋取功名利禄的终南捷径。他十二岁入读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攻读神学形而上学,同时学习逻辑数学天文学希腊文拉丁文。他对当时大学的教育体制和主宰学术研究的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十分反感,1576年从剑桥大学毕业,他与英国驻法国大使一道,前往巴黎,他在那儿担任英国驻法使馆的外交事务秘书,并在巴黎学习统计学和外交。1579年因父病逝辞职回英国。1593年,他当选为下议院议员。1617年,詹姆斯一世赴苏格兰期间,出任掌玺大臣(Lord Keeper,或谓临时摄政 Temporary Regent),[1]1618年,他担任詹姆斯一世手下的大法官(Lord Chancellor),并被授予维鲁拉姆男爵的称号,1621年晋爵为圣阿尔本子爵。

晚年因受贿案而被判有罪,国会指控培根身为大法官,却接受当事人的礼物(当时英国政府不负责法院的费用,因此法官普遍收礼来支付法院的开支),当时国会正在攻击国王在专利权发放的问题上图利私人,培根因身为大法官而出审此案,但由于他与国王的同一阵线,也遭到国会的指控与攻击,培根为了保护国王,只好全部认罪,培根被裁罚四万英镑罢免一切官位,从此一生不得担任公职,并禁锢于伦敦塔,等候发落。罚款后来由国王支付。

得到了国王的赦免后,他唯有闭门著书,生活颇为凄凉,却在学术上卓有成就,于一个寒冷的风雪中做用“白雪保存食物”(当时购买了一只鸡)实验,而感染风寒,肺炎一病不起,终于丧命,卒于1626年4月9日。培根死后,亨利·沃登英语Henry Yelverton (attorney general)爵士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圣阿尔本子爵
如用更煊赫的头衔应
称之为“科学之光”、“法律之舌”

思想及其贡献

Thumb
培根, 《木林集(Sylva sylvarum)》
Thumb
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培根的雕像

培根是第一个意识到科学及其方法论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在人类生活中可能扮演的角色的人。他试图通过分析和确定科学的一般方法和表明其应用方式,给予新科学运动以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培根是一位哲学家。他一开始就探索实验方法的各种可能性,他说他要做科学上的哥伦布。1605年他出版了第一本书《学术的进展》,这是解释他的见解的最早的一部通俗读物

1620年,他主要的著作《学术的伟大复兴(The Great Instauration)出版了一部分,这部书到他死时还没有写完。培根把此书分为六个部分。

  1. 导论,即《学术的进展》。
  2. 《新工具论》主要是对科学方法的分析,是书中最完整的部分。
  3. 原定是关于工匠学问和实验事实的百科全书
  4. 第四部分没有找到,主要论述怎样运用新方法来分析事实。
  5. 讨论过去和现在的科学理论。
  6. 论述新自然哲学,把从各方面的事实提炼出来的假说和现有的科学理论最后加以综合。

这部书培根只写到了第二部分。但是他对十七世纪英国和十八世纪法国影响都极大。在这部著作里他提出了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认识理论,作为归纳法理论逐渐为人所知。

培根认为对自然的科学理解和技术控制是相辅相成,两者都是运用科学方法的成果。培根对印刷火药罗盘发明非常重视。他以这三种发明为例,证明近代人比古希腊人的知识高明得多。培根说:

“因此促进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新科学方法,首先要求的就是去寻找新的原理、新的操作程序和新的事实。这类原理和事实可在技术知识中找到,也可在实验科学中找到。当我们理解了这些原理和知识以后,它们就会导致技术上和科学上的新应用。”

培根请求詹姆斯一世颁布命令去搜集各种方面的知识。他认为把大量事实搜集起来是他的方法的首要要求,只要有一部篇幅六倍于老普林尼的《自然史》那样的百科全书,他就可以解释自然界的所有现象。

培根的科学方法观是以实验定性和归纳为主。他对科学方法上使用的数学演绎法采取不信任态度。培根只是在他提倡的方法上有他的独创之见,但这些独创之见也没有立即得到应用。到十九世纪由于地质学生物学进化论的发展,培根的定性-归纳方法才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评价培根的方法论时,马克思曾说:

“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的方法就在于用理性的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和重要条件。”

在应用科学方面,培根感兴趣的主要是工匠的技术和工业生产过程,因而他被称作“工业科学的哲学家”。

培根还是一位散文家。他在1624年出版的《论说文集》 the essays, 文笔非常优美,是值得一读的佳作。其中有很多名句: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 真理是时间之产物,而不是权威之产物。
  • 合理安排时间就是节约时间。

短语“ scientia potentia est ”(或“ 科学就是力量 ”),意思是“ 知识就是力量 ”,这一概念便由培根提出。

著作

  • 学术的进展》,1605年
  • 新工具论》,1620年
  • 论说文集》,1597年第一版
  • 亨利七世的治理史
  • 论事物的本性
  • 迷宫的线索
  • 各家哲学的批判
  • 自然界的大事
  • 论人类的知识
  • 培根人生论

参见

参考文献

间接参考资料

原始参考资料

其他来源:

延伸阅读

  • Farrell, John. 6: The Science of Suspicion. Paranoia and Modernity: Cervantes to Rousseau.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801474064.
  • Farrington, Benjamin. The Philosophy of Francis Bac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 Contain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 Temporis Partus Masculus
    • Cogitata et Visa
    • Redargutio Philosophiarum
  • Heese, Mary. Francis Bacon's Philosophy of Science. Vickers, Brian (编). Essential Articles for the Study of Francis Bacon. Hamden, CT: Archon Books. 1968: 114–39.
  • Lewis, Rhodri. "Francis Bacon and Ingenuity." Renaissance Quarterly 67.1 (2014): 113–163. in JSTO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oselle, Daniel; Young, Anne P. 5: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nd the 'Intellectual Revolution'. Our Western Heritage. 1981.[需要完整来源]
  • Rossi, Paolo. Francis Bacon: from Magic to Science. Taylor & Francis. 1978.
  • Serjeantson, Richard. "Francis Bac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in the Late Renaissance," Isis (Dec 2014) 105#4 pp: 681–705.

参考文献

外部连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