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尔夫冈·克特勒(德语:Wolfgang Ketterle,1957年10月21日—),德国物理学家,现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他的研究专注在冷原子的捕捉,以使这些原子接近绝对零度。在1995年时,他所领导的团队,成为首先获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团队之一。由于这些研究,使他与埃里克·康奈尔以及卡尔·威曼,因“在碱金属原子稀释气体中(制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成就,以及关于凝聚特性的早期基础研究”,共同获颁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三人平分奖金。
生平
沃尔夫冈·克特勒1957年出生在德国海德堡,并在附近的埃佩尔海姆(Eppelheim)长大,从海德堡的中学毕业后,1976年开始在海德堡大学学习物理学,两年后转去慕尼黑工业大学,专业方向是理论物理学,1982年以不对称材料的自旋松弛为论文硕士毕业。此后前往加兴的马克斯·普朗克量子光学研究所和慕尼黑大学,在赫伯特·瓦尔特(Herbert Walther)和哈特穆特·菲格(Hartmut Figger)手下攻读博士,研究实验分子光谱学,1986年以“氢化氦和三原子氢分子的光谱学”为课题获得博士学位。
离开加兴后,克特勒回到海德堡大学研究内燃机,1990年移居美国,在麻省理工学院的电子研究实验室(RLE)工作,并将工作领域转换到激光冷却,1993年加入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1998年成为教授。2006年被任命为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并任麻省理工学院超冷原子中心主任。
研究
克特勒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证明了氢化氦(HeH)的存在,并首次获得这种分子的光谱。在加兴的博士后阶段,他又完成了对光谱的完整解释。赫伯特·瓦尔特后来在总结这一成就时说:“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随即又很快结束了它”(德语:Er hat ein Gebiet kreiert und es gleichzeitig getötet)。
由于20世纪80年代初激光冷却技术的发展,能够将原子气体的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物理学家开始了在气体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尝试。克特勒的研究组是最先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组之一,1995年克特勒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团队在钠(23Na)原子蒸气中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此后,他们又在1997年展示了两个碰撞凝聚物之间的波的干涉,并实现了第一台原子激光仪。2001年,因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克特勒与另两位实现铷(87Rb)原子蒸气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埃里克·康奈尔和卡尔·威曼,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除了研究超冷原子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外,克特勒的研究成果还包括2003年创造了分子玻色凝聚物,2005年完成了证明费米凝聚物中高温超流体的实验。
荣誉
- 1996年David and Lucile Packard Fellowship
- 1997年美国物理学会Rabi奖
- 1997年德国物理学会古斯塔夫·赫兹奖
- 1998年《发现》杂志工程创新奖
- 1999年低温物理学Fritz-London奖
- 1999年哥廷根科学学会Dannie-Heineman奖
- 2000年物理学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
- 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 2002年德国联邦十字勋章
- 2004年麻省理工学院Killian奖
参考文献
- Les Prix Nobel. The Nobel Prizes 2001, Editor Tore Frängsmyr, Nobel Foundation, Stockholm, 2002
- 诺贝尔奖官方网站传记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沃尔夫冈·克特勒在麻省理工学院超冷原子中心
- 沃尔夫冈·克特勒在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孙昌璞:极端条件下原子系统的宏观量子效应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北京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