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也称汾水,山西人称为“母亲河”,是黄河的仅次于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源于中国山西省北部忻州市宁武县管涔山南侧,经太原盆地南流到新绛县折向西,由运城市的河津市南汇入黄河(汾河口的南北变迁约达20公里[3])。全长约710千米(440英里),流域面积39,826平方千米(15,377平方英里)。[2] 汾河在太原境内纵贯北南,全长一百公里,占到整个汾河的七分之一。 [4]
汾河流域覆盖山西中部,上游穿行山地、黄土丘陵中,中游经太原盆地,介休市以下变窄,过灵石峡进入临汾盆地,下游河谷开阔。四周为山脉环绕。由河源至太原市上兰村为上游,穿行山地,水土流失严重,是洪水、泥沙的主要来源。上兰村至洪洞县石滩村为中游,河出山谷,经太原市入晋中平原,有潇河、文峪河两大支流注入。坡降变缓,泥沙淤积严重。这段河床旧时很不稳定,往往泛滥成灾,但也是流域内最富庶地区。 汾河冲击许多谷地,一些重要城市处于汾河谷地中,如太原、临汾、灵石等。这条河本来是条大河,水量充盈,肥鱼行舟。后来由于1958年汾河水库的建造和1980年代之后激增的工业、农业需求而逐渐水量稀少。[5]
水文
汾河上游长217.6km, 流域面积 7 705 km2,占汾河流域总面积的 19.6%,年径流量为6.87% m3,占全流域径流量(25.27×108 m3)的 27.2%。是太原市、晋中市的城市、工农业供水的主要水源地。
但同时,上兰村站年输沙量 2464×104 t,占全流域(3236×104 t)的 81.8%,故而又是汾河的主要沙源。汾河上游区间的平均侵蚀强度分级,属于中度侵蚀(2500~5000t km2·a),但其中黄土丘陵沟壑区面积达 3228 km2,占汾河上游的 41.8%, 其平均侵蚀模数达 6080 t km2·a, 已属于强度侵蚀。太原及晋中的主要地面水供水水源——汾河水库总库容为 7.2×108 m3,现已淤积泥沙 3.1×108 m3,并侵占兴利库容 0.6×108 m3。如不对水土流失加以有效治理,其下游的汾河二库也将在十年或至多二十年内淤满。[6]
汾河中游长266.9km,流域面积为 20 509 km2,河道宽一般150~300m。穿行于太原盆地和汾霍山峡,汇入的较大支流有:潇河、文峪河、象峪河、乌马河、昌源河等。本段属平原性河流,地势平坦、土质疏松,河谷中冲积层深厚,河流两岸抗冲能力低,在水流长期堆积作用下,两岸形成了较宽阔的河漫滩,河型蜿蜒曲折,中水河床与洪水河床分界明显,该段河道纵坡较缓,平均纵坡约1.7‰,由于汇入支流多,径流量大,坡度缓,汛期排泄不畅,是全河防洪的重点河段。[1]
汾河下游长210.5km,流域面积为 11 276km2 。有曲亭河、涝河、洰河、滏河、洪安涧河、浍河等支流汇入。该河段是汾河干流最为平缓的一段,平均纵坡为1.3‰。义棠到洪洞石滩为山区型河流,河势较稳定;石滩以下为平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稳定,河床左右摆动,岸蚀愈烈。入黄口处,河道纵坡缓,流速小,常受黄河倒流之顶托,使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段中。[1]
汾河支流众多,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km2的有7条,即岚河、潇河、昌源河、文峪河、双池河、洪安涧河和浍河。其中岚河的泥沙最多,文峪河的径流量最大。[1]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