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圳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池上圳

池上圳为一座位于台湾台东县池上乡境内的灌溉水圳系统,其水圳拥有大陂圳新开园圳的旧名,该水圳引水自新武吕溪出口接卑南溪左岸,由台东农田水利会池上工作站进行管理与维护。[1]

事实速览 池上圳, 概要 ...
池上圳
 中华民国台湾)圳道
Thumb
池上圳进水口
概要
其他名称大陂圳,新开园圳
隶属单位台东农田水利会
创立者阿美族族人以及当地住民
灌溉区域台东县池上乡
兴建时间公元1878年(清光绪4年)
拦取水源新武吕溪
圳路长度主干线5.5公里
灌溉面积1015公顷
位置台湾台东县池上乡
官方网站台东农田水利会 池上工作站
关闭
事实速览 池上浮圳(池上圳第六支圳、盛土圳), 位置 ...
池上浮圳(池上圳第六支圳、盛土圳)
盛土圳
Thumb
池上圳第六支线盛土圳
位置 台湾台东县池上乡
建成时间大日本帝国 日本大正10年(1921年)
官方名称池上浮圳(池上圳第六支圳、盛土圳)
类型登录等级:历史建筑
登录种类:其他历史遗迹
评定时间2004/12/16
详细登录资料
关闭

沿革

池上圳最初由凤山移民陈枝和等18名和恒春移民数名,以及原住民阿美族人于公元1878年(清光绪4年)合力开凿建设,而成为当时池上地区的第一条水圳,并且,当时的池上圳命名为大陂圳,亦称新开园圳。[1]

大坡圳引自新武吕溪的溪水,圳道呈西北走向,长约10里,始于新开园,尾于大坡,灌田二百余甲,为清治时期,台东地区灌溉面积最广的最大圳道,亦是今日池上圳的主干道。[1]

而后台湾进入日治时期,当时台湾总督府又分别在公元1906年(明治39年)新设了万安圳以及公元1908年(明治41年)开凿大坡圳,依旧不敷使用。 [1]

公元1921年(大正10年),当地垦民为扩大灌溉范围,以新开园圳为一主体,向台湾总督府申请成立新开园圳公共埤圳组合,而后地方人士林福王明经等181人加入,并向劝业银行贷款进行旧圳的补强、设新圳道盛土圳(即为浮圳)以及延长旧圳道等工程。[1]

今日现代化的池上圳,完成于公元1993年(民国82年),水圳进水口进入圳道交接处,设有电脑配置进行水流监控。[1]

设施

进水口

池上圳进水口共有3个。其中最老的进水口兴建于日治时期,进水口位置自池上大桥下,新武吕溪往上游约5.84公里距离处之北侧溪岸,悬崖下端,遗有池上圳钢筋水泥建造的圳口,圳口建筑依然完好,上面的“池上圳”“大正十年三月”之圳名与建造年代刻字目前依然保存完好。[2]

进水口大小约有1.2丈宽,1丈高,出水口分两道口,现已被泥砂堵住。[2]

第二个进水口位于新武吕溪出口,接卑南溪左岸,在池上大桥上游不远处,设有长53.4米的通舟形鱼道、48.1米的水道式鱼道[2][3]

第三个进水口设于公元2005年(民国94年),位于第二座进水口上游450米处,设有鱼骨形鱼道[2]

沉砂池

沉沙池于公元1989年(民国78年),设置在第二进水口旁。[4]

水利公园

水利公园于2005年(民国94年)进行规划与建设,其中包含管理道路整治、庭园景观、凉亭设置及植栽花草树木,并有荷花池及仿古水车搭配渠道设施,配合池上乡环乡自行车步道的设立,在经过灌排渠道段落施设休憩区。[5]

导水设施

主干线总长约5.5公里 及10条支线、29条干给水路。

池上浮圳

池上浮圳(池上圳第六支圳、盛土圳)

公元1921年(日治大正10年),池上平原垦民以原有新开园圳为主,向台湾总督府申请成立新开园圳公共埤圳组合。地方人士林福、王明经等人加入,向劝业银行货款进行旧圳补强、新设圳道等工程。其中新设盛土圳,俗成浮圳。浮圳起点为新兴村,终点靠近锦园村,与池上大圳相连。由于圳沟位于土提上,高过农田,称为浮圳。[6]

浮圳原为土沟,日治末期改成砌石混凝土圳沟。1963年(民国52年),台东农田水利会改建圳道为RC造。浮圳全长1,195.5米,最宽处约10米,最高处近6米,目前浮圳中段建有木造休憩凉亭。[6]

周遭景点

资料来源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