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运河,又称江南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在长江以南的一段,又分为苏南运河和浙北运河两段。沟通长江、钱塘江及太湖平原诸水系,是这一地区重要的水运通道。江南人民俗称江南运河为“官塘河”、“官河”或“官塘”。
运河河道
运河长约330公里,北起镇江,经丹阳、常州、无锡、苏州、吴江、嘉兴、桐乡到杭州。运河北接长江,南接钱塘江,和丹金溧漕河、锡溧漕河、锡澄运河、望虞河、浏河、吴淞江、太浦河、吴兴塘、平湖塘、华亭塘、杭甬运河等运河相连接,是江南河运的主干道。运河在吴江平望镇以南分成三道[1]:去往嘉兴的一道称为古运河,以嘉兴护城河为主线,北接前往苏州的苏州塘(或称苏嘉运河),西转杭州塘,又有故道至海宁盐官古城转上塘河,塘河河网交织;直接去往杭州的一道由元末军阀张士诚开凿;去往湖州的一道称为吴兴塘,即今天的湖嘉申航道𬱖塘河道,向南有多条塘路可达杭州。
历史
早在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今苏州)为中心,在太湖平原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最早的要属泰伯渎,连接了今天的苏州、无锡两地。历代修筑乃通长江,明以后常称常州府河。
吴越争霸时期,吴国为运粮通过连接自然水道的方式把运河南展至钱塘江,越王勾践灭吴后改建为吴陵道[2][3][4]。秦始皇灭六国后,为东巡会稽,在春秋古运河的基础上建成北起丹徒(治所在今镇江东南丹徒镇),中经会稽郡治吴县(今苏州),南到钱塘(今杭州)的水道,名曰陵水道[2]。三国孙吴时代,孙吴政权为了沟通建业城和太湖平原而开凿江南运河。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加强,东晋时又多次对此水道加以疏浚整修。
到隋朝时,隋炀帝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连通南北的大运河。在先后开凿通济渠、疏通邗沟、开凿永济渠之后,隋炀帝于大业六年(610年)下旨疏凿和拓宽长江以南的运河古道,连接京口(今镇江)和余杭(今杭州),将旧有运河连接拓宽,截弯取直[5]。至唐代基本形成现在的格局。
《资治通鉴·隋纪五》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
参考文献
参见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