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绣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地刺绣,是中国十大名绣之一。
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楚国丝织业代表当时华夏丝织品工艺技术的最高水平。屈原在【楚辞·招魂】中亦有对楚地丝织描写:“翡翠珠被,烂齐光些。蒻阿拂壁,罗帐张些;纂组绮缟,结琦璜些。… …翡帏翠帐,饰高堂些”,“被文服纤,丽而不奇些。”[1]
清朝初年由荆州、沙市传至武汉。现主要流行于荆沙、武汉、洪湖一带。 汉绣历史悠久,曾与苏绣、湘绣等齐名。直到民初时,湖北地区无论是生活用品、装饰品还是礼仪用品,汉绣制品随处可见。1915年,“汉绣”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
咸丰年间,汉口设有织绣局,集中各地绣工绣制官服和各种饰品。清末,在武昌的营坊口、塘角、白沙洲(白沙洲更有“男会驾船,女会绣花”之说[3])、积玉桥和汉口的黄陂街、大夹街一带,开有许多绣铺,汉口还有一条绣花街。当时的汉绣产品主要分三类:作为用于闺阁陪嫁的生活用品,包括有绣衣、绣枕、门帘、帐沿、绣鞋、头巾、围裙、荷包等。 二是装饰品。有壁挂、中堂、屏风、彩帐、堂彩、龙衣、狮皮、戏装、道具等。其中,汉口的绣花戏衣颇具名气。四〇年代末期,武汉还是全国三大戏剧服装生产基地之一。[3] 三是敬神赛会的礼仪用品,包括神袍、袈裟、彩幡等。
工艺特色
汉绣,以楚绣为基础,绣品多由外围层层向内走针,进而铺满绣面。汉绣以一套独特的铺、平、织、间、压、缆、掺、盘、套、垫、锁、扣的针法别于其它名绣。 汉绣的主要表现形式为“平金夹绣”。施针讲究分层破色、层次分明,对比强烈。汉绣品图案可以枝上生花,花上生叶,叶上还可出枝,追求充实丰满、富丽堂皇的热闹气氛。这是“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的美学体现。江陵马山一号墓发掘出的战国中期绣品,进一步证实了汉绣的这种“花无正果,热闹为先”美学思想发展。该绣品中“绣线颜色以红、黄、绿、兰等亮色为主,以密集的满绣填充块面,或虚出绣纹轮廓内的局部块面,绣出的珍禽异兽、奇花佳卉富于立体感和虚实感,色彩鲜艳、花纹瑰丽,典雅而富丽”。[1]
汉绣施针果断,讲究“齐针”,即图案边缘须齐整。除基本的“齐针”绣法外,还根据绣品不同的质地和花纹,灵活运用诸如垫针绣、铺针绣、纹针绣、游针绣(类似于乱针法)[4] 、关针绣、润针绣、凸针绣、堆金绣、双面绣等等针法,赋予绣品立体感。[5]
洪湖汉绣
洪湖汉绣以汉绣名艺吴文琇吴氏家传技艺为基础,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成为汉绣承传的大宗。
现况
抗战时期,日军进攻武汉时,烧毁当时汉绣重镇──绣花街,汉绣工艺便日趋凋零,技艺几近失传。[1] 在历经“文革十年浩劫”和现代文化的冲击,汉绣更是濒临灭绝。2008年6月,汉绣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注释及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