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福德宫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永平福德宫,又名三角埔福德宫,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士林区永伦里、社子国小校园内的土地祠,为台北市政府同意学校与占用校地的寺庙共存的首例。
沿革
永平福德宫建于1763年 [1]。1901年,社子庄长陈欢澜向台北厅提出设立分校申请,在此庙旁建立八芝兰公学校社仔分校(今台北市士林区社子国民小学)[2]。
原先庙身为小型的土地公庙,中台湾、南台湾的移民来此定居后,以该庙为精神上的寄托,生活安定后以建庙作为回馈,扩大庙身[3]。1983年改建为现代化建筑 [4][5],占地面积为236.338平方米[5],位在社子国小后门[1][6]。
社子国小在1948年时学生数仅800多人,至1980年代已越4000人,校地陆续不断征收扩大[2]。教育局报准征收邻近1000多坪土地作为学校预定地[7],因此校方自1983年开始要求占有校地的永平福德宫搬迁[5]。在1984年5月25日拆除期限前,社子出身的议员陈胜宏就去找市长杨金欉陈情[7]。同月23日,杨金欉指示教育局长毛连塭,暂缓拆除该庙[8]。
民政局于1995年表示永平福德宫缺乏成为古迹的理由,无保存必要,教育局于是积极协调拆迁[5]。而庙方为了让庙能够久存,决议将该庙无偿送给社子国小作为乡土文化教材馆[4][5][6]。1996年4月29日,时任市长的陈水扁在市议员陈政忠、陈正德、国代陈建铭、教育局长吴英璋、地方人士陪同下来庙地视察[6]。当日,陈水扁裁示收回庙宇做为市产,但由庙方继续管理[4][5][6]。
此裁示创下台北市政府同意学校与占用市产的寺庙能共存的首例[4][5]。同一年台北市政府亦首次用《文化资产保存法》以保护珍贵老树的理由来保存东门里福德宫[9]。陈水扁在1996这年陆续同意士林德和宫的重建[10]、保存了西寒寺[11]、临济护国禅寺[12]。
后来,台北市政府停管处要在社子国小辟建停车场,规定社中街与延平北路六段258巷两侧要退缩3.64米以做人行道,但因人行道要避开永平福德宫,无缓冲空间。此问题受市议员陈政忠关心。市府都市发展局长许志坚在2008年3月26日到场了解后表示,决定人行道只做到庙身北侧,之后从校园后门继续开始做,朝打通巷道方式进行。[1]
图集
-
碑写为乾隆二十八年所建。由先民陈乞来自福建,奉神尊渡台。1983年陈乞来之后人、原台北县议员陈彩恋捐献190万,且经地方人士共同协力,以修建庙宇。
-
延平北路六段258巷的庙门。
-
门牌为延平北路六段258巷70号。
-
香炉写庙名为“三角埔福德宫”、属于永伦里。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