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氰化法(英语:Gold cyanidation)又称麦克阿瑟-佛瑞斯特过程(MacArthur-Forrest process),是一种从低品质金矿萃取出黄金的冶金学技术,透过氰化物将黄金转为水溶性化合物。此法为黄金提取最常用的方法。[1]全球的氰化物消耗有约13%是用在此法,以提取等金属,而其他87%则用于制备塑胶接着剂杀虫剂化工过程。[2]由于氰化物的高毒性,此法极具争议性,在许多国家被禁用。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历史

于1783年,Carl Wilhelm Scheele发现了黄金可溶于化物的水溶液中。之后透过Peter Bagrationi(1844年)、Elsner(1846年)、麦可·法拉第(1847年)等人的研究工作,发现每个金原子需要两个离子(CN−)。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工业程序

Thumb
约翰·史都华·麦克阿瑟英语John Stewart MacArthur于1887年发明出黄金氰化法。

南非的金矿采矿业的扩充于1880年代开始减缓下来,主要因为新开发出的金矿皆含藏在黄铁矿脉中。在此情形下,已知的化学方法技术皆无法提取出黄金。

1887年,约翰·史都华·麦克阿瑟英语John Stewart MacArthur与罗伯特·佛瑞斯特(Robert Forrest)、威廉·佛瑞斯特(William Forrest)两位博士兄弟档共同服务于苏格兰的Charles Tennant公司。他们一同开发了所谓的麦克阿瑟-佛瑞斯特反应,以自原矿中提取黄金。此法将原矿击碎,并使之悬浮于氰化物水溶液,可分离出高达96%的黄金。[3]

此过程最早于1890年应用在南非维瓦特斯兰,导致大量采矿投资的资金蜂拥而入。1896年,Bodländer确认了此过程中需要,此前麦克阿瑟曾质疑过这点;此外也发现过氧化氢反应中间体[4]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化学反应

Thumb
二氰合金酸根阴离子([Au(CN)2])的球棒模型[5]

黄金溶解的化学反应式“Elsner方程”为: 4 Au + 8 NaCN + O2 + 2 H2O → 4 Na[Au(CN)2] + 4 NaOH

氧化还原过程中,透过两步骤反应,氧分子将电子移出金原子,从而形成Au(CN)2离子复合体。 [6]

faviconfavicon
2 sources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