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辉(有时也称为夜辉)是在行星大气层中非常弱的发射光。在地球的大气层,这种光学现象导致在背向太阳的夜空即使在排除了星光和扩散的阳光,也不会完全黑暗。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8/Panoramic_shot_of_the_VLT_platform.jpg/640px-Panoramic_shot_of_the_VLT_platform.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d/Flaming_Sky_over_Paranal_Observatory.jpg/640px-Flaming_Sky_over_Paranal_Observatory.jpg)
发展
气辉现象是瑞典科学家安德斯·埃格斯特朗在1868年首先确认的。从此之后,在实验室里和对各种化学反应的研究,已经观察到这是电磁能量过程的一部分。科学家也发现这些过程会出现在地球的大气层,天文学家也已经验证这些过程和排放的存在。
描述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1/1f/Iss030e015472_Edit.jpg/640px-Iss030e015472_Edit.jpg)
气辉是由上层大气中许多不同的过程,像是原子的重组、太阳在白天光致游离、宇宙射线轰击上层大气和化学发光造成的发光现象,主要是氧气和氮与羟基离子在数百公里的高度上做出的反应。由于阳光的散射,这种现象在白天不会被注意到。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c/Cupola_above_the_darkened_Earth.jpg/640px-Cupola_above_the_darkened_Earth.jpg)
即使在最佳地点的地面天文台,望远镜在可见光波段的敏感性也会受到气辉的限制。部分是出于这个原因,以太空为基地的天文台,如哈伯太空望远镜在可见光的波段上可以看见地面望远镜看不见的更微弱天体。
气辉的亮度通常已经足以引起观测者的注意,一般都是蓝蓝的颜色。尽管气辉在大气层中的发射是很均匀的,在地面上的观测者看起来最亮的区域在地平线上10度左右的天际,因为更低的地区需要通过的大气厚度越厚。而且,在大气层的极低处,大气层的消光也降低了气辉的视亮度。
气辉的一种机制是氮原子和氧原子结合组成一氧化氮(NO)的分子。在这个过程,会发射出光子。这个光子可以是一氧化氮分子的几个特征波长中的任何一种,因为氧分子(O2)和氮分子(N2)在抵达大气层顶被太阳能解离时,这些自由原子都可以进行这种过程,互相遭遇而形成一氧化氮。其它可以在大气层中产生气辉的物体还有羟(OH)[3] [4] ,[5]、氧分子(O)、钠(Na)和锂(Li)[6]。参见钠层。
天空的亮度通常以平方米为单位量度,计量单位通常引用天文学的星等。
如何计算气辉的影响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