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烷

化合物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氟烷

氟烷INN:halothane)以商品名称Fluothane于市场上销售,是一种全身麻醉药[5]可用于诱导以及维持个体于麻醉状态[5]。此药物的优点之一是不会增加唾液分泌,这种特性对于难以插管的患者尤其有用[5]

事实速览 临床资料, 商品名(英语:Drug nomenclature) ...
氟烷
Thumb
Thumb
临床资料
商品名英语Drug nomenclatureFluothane
AHFS/Drugs.comFDA专业药物信息
核准状况
给药途径吸入
ATC码
法律规范状态
法律规范
药物动力学数据
药物代谢肝脏 (CYP2E1英语CYP2E1[3])
排泄途径脏, 呼吸系统
识别信息
  • 2-Bromo-2-chloro-1,1,1-trifluoroethane
CAS号151-67-7  checkY
PubChem CID
IUPHAR/BPS
DrugBank
ChemSpider
UNII
KEGG
ChEBI
ChEMBL
CompTox Dashboard英语CompTox Chemicals Dashboard (EPA)
ECHA InfoCard100.005.270 编辑维基数据链接
化学信息
化学式C2HBrClF3
摩尔质量197.38 g·mol−1
3D模型(JSmol英语JSmol
密度1.871 g/cm3 (at 20 °C)
熔点−118 °C(−180 °F)
沸点50.2 °C(122.4 °F)
  • BrC(Cl)C(F)(F)F
  • InChI=1S/C2HBrClF3/c3-1(4)2(5,6)7/h1H checkY
  • Key:BCQZXOMGPXTTIC-UHFFFAOYSA-N checkY
关闭

氟烷是通过吸入方式给药[5]

使用氟烷的副作用有心律不整呼吸抑制肝毒性英语hepatotoxicity[5]。有恶性高热家族史的个体不应使用氟烷,此与所有挥发性麻醉药的作用相似[5]。它似乎对有紫质症的个体使用无安全顾虑[6]。目前尚无充分的数据确定个体于怀孕期间使用是否会对胎儿有害,且一般不建议在剖腹产手术中使用此麻醉方式[7]。氟烷是一种手性分子,以消旋混合物的形式使用[8]

氟烷于1951年由在英国帝国化学工业服务的化学家发现,[9]于1958年在美国取得核准用作医疗用途[2]。它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10]

氟烷是温室气体,会导致臭氧层破坏[11][12]。此麻醉药在发达国家中已被较新的麻醉药如七氟醚取代[13]。也不在美国市场上贩售[7]

医学用途

Thumb
Fluothane品牌"氟烷"的包装盒。
  • 氟烷是一种强效麻醉药,最低肺泡浓度英语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为0.74%(MAC是一种麻醉药物在肺泡内的浓度,通常以体积百分比表示。有50%的受试者在MAC浓度时,对手术(疼痛)刺激无运动反应(即不动)。MAC用于比较麻醉药物的强度或效力。)[14]
  • 血液/气体分配系数英语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为2.4,是一种诱导麻醉和恢复时间适中的药物[15]
  • 氟烷的镇痛效果不佳,肌肉松弛作用属中等程度[16]

氟烷在麻醉机上的颜色标示为红色(用于易辨识,及作安全警示作用)[17]

Thumb
将氟烷气化的仪器。

副作用

使用氟烷的副作用有心律不整、呼吸抑制和肝毒性[5]。对于紫斑症患者似乎属于安全[5]。目前尚不清楚在怀孕期间的个体使用后是否会对胎儿有害,且一般不建议在剖腹生产手术中使用[7]。成人反复接触氟烷,罕见的有严重的肝损伤案例,发生率约为万分之一。由此产生的症候群称为氟烷性肝炎,为一种免疫过敏性现象,[18]发生原因是由氟烷在肝脏中经氧化反应,代谢成三氟乙酸所致。吸入的氟烷中大约有20%由肝脏代谢,代谢产物经尿液排出体外。

罹患肝炎综合症的死亡率为30%至70%之间[19][20]。对于氟氯会导致肝炎的担忧导致在成人患者中的使用大幅减少,并在1980年代被恩氟醚地氟醚取代[21]。迄2005年,最常用的挥发性麻醉药是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由于儿童发生氟烷性肝炎的风险远低于成人,加上此药物特别适于吸入诱导麻醉,因此在1990年代仍继续在小儿科医疗中使用[22][23]。然而到2000年,由于七氟醚的效果更佳,在小儿科的应用方面大部分已将氟烷取代[24]

氟烷会让心脏对某些刺激物质(如儿茶酚胺)变得过于敏感,而易引发心律不整,甚至危及生命,当个体体内二氧化碳过多时,这种风险会更高。在牙科手术中,此情况尤需注意[25]

氟烷是恶性高热的强效诱发因素,与所有强效吸入性麻醉药相似[5]

氟烷与其他强效吸入性药剂类似,会让子宫平滑肌松弛,可能会增加分娩或终止妊娠(人工流产)期间的出血量[26]

职业安全

医疗人员在工作中可能因吸入废气、皮肤黏膜接触或误食等途径暴露于氟烷[27]美国国立职业安全与健康研究所(NIOSH)建议工作场所空气中氟烷的60分钟时间加权平均值不应超过2ppm(百万分之一,16.2微克/立方米)[28]

药理学

全身麻醉剂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29]。氟烷可激活GABAA受体甘氨酸受体[30][31]。它还是NMDA受体拮抗剂[31]会抑制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nACh)和电压门控钠通道英语voltage-gated sodium channel[30][32]并激活5-HT3受体英语5-HT3 receptor双孔钾通道英语Two-pore-domain potassium channel[30][33]。它不影响AMPA受体英语AMPA recptorKainate受体英语Kainate receptor[31]

化学和物理性质

氟烷(2-溴-2-氯-1,1,1-三氟乙烷)是一种高密度、高挥发性、透明、无色及不易燃的液体,具有类似氯仿的甜味。它可微溶于水,而会与各种有机溶剂混溶。氟烷经光和热作用可分解成氟化氢氯化氢溴化氢[34]

沸点: 50.2 °C (在101.325千帕时)
密度: 1.871克/立方公分 (在20 °C时)
分子量: 197.4道尔顿 (单位)
蒸气压: 244毫米汞柱 (32千帕) (在20 °C时)
288毫米汞柱 (38千帕) (在24 °C时)
最低肺泡浓度: 0.75 vol %
血液/气体分配系数: 2.3
油气分配系数: 224

化学上,氟烷是一种卤烷(而不像许多其他麻醉剂一般属于类)[3]

合成

氟烷的工业合成过程是将三氯乙烯作为起始物质,在三氯化锑催化下,与氟化氢在130°C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氯-1,1,1-三氟乙烷,接着将得到的2-氯-1,1,1-三氟乙烷在450°C的高温下与进行反应,最终得到氟烷。[35]

Thumb
氟烷合成过程。

相关物质

科学家们为减少麻醉药对肝脏的负担,致力寻找分解较慢的麻醉药。其中,氟烷、恩氟烷和异氟烷等卤烷类药物因其较低的肝脏代谢率而成为研究的重点。这些药物在肝脏中的代谢较慢,降低对肝脏的损伤风险。其中异氟烷的代谢几乎可忽略不计,造成肝损伤的报告也极为罕见[36]。虽然恩氟烷的代谢产物较少,但其肝毒性潜能仍存在争议。值得注意的是氟烷和异氟烷的代谢产物 - 三氟乙酸 - 可能导致患者对这些药物产生交叉敏感性[37][38]

现代麻醉药的主要优势是其血液溶解度较低,麻醉的诱导和恢复速度因而可更快[39]

历史

Thumb
1961-1962年间刊登于多家美国医学期刊,有关"氟烷"的广告。

氟烷于1951年由在英国帝国化学工业公司工作的化学家C. W. Suckling英语C. Suckling威德尼斯实验室英语Widnes Laboratory成功合成,并于1956年在曼彻斯特由M. Johnstone首次临床使用。许多药理学家和麻醉师最初对这种新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存有疑虑。然而氟烷的临床应用推动专业化发展,同时也为英国新成立的国民保健署(NHS)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麻醉师在氟烷的使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进一步凸显麻醉学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的重要性[40]。氟烷最终因为是一种不易燃的全身麻醉药,而取代其他挥发性麻醉药(如三氯乙烯、乙醚环丙烷)而广为流行。虽然氟烷自1980年代起已被更新的药剂取代,但由于其成本较低,在发展中国家仍受广泛使用[41]

Thumb
用于测量麻醉过程中吸入气体里氟烷浓度的仪器。

氟烷自1956年问世起到1980年代之前,曾应用于全球众多的患者身上[42]。其副作用有在高浓度时的心脏抑制、对儿茶酚胺类(如正肾上腺素)的心脏敏感性以及强烈的支气管松弛作用。氟烷对呼吸道缺乏刺激性,使其成为小儿麻醉中常用的吸入诱导剂[43][44]。它在发达国家中已被更新的麻醉药如七氟醚取代[45]。氟烷目前已不在美国贩售[7]

社会与文化

供应

氟烷已列入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10]。药物以挥发性液体的形式提供,容器有30、50、200和250毫升的形式,但在许多发达国家中已由更新的药剂取代[46]

氟烷是唯一含有溴的吸入性麻醉药,使其具有放射密度不易穿透的特性(X射线不透光性)[47]。它是既无色且气味宜人的液体,但在光照下会不稳定,因此会包装在深色瓶中,并含0.01%的百里酚作为稳定剂[20]

温室气体

氟烷有共价键合的氟原子,在大气窗口(能够穿透地球大气层的电磁波频段)中具吸收作用,因此是种温室气体。但由于其在大气中的寿命较短(估计仅为一年),效力远低于许多碳氟化合物(如氯氟烃溴氟烃英语bromofluorocarbon的寿命超过100年)[48]。虽然氟烷的寿命短,但其全球暖化潜势仍是二氧化碳的47倍[49]。据信氟烷对全球暖化的程度微不足道[48]

臭氧层破坏

氟烷是一种会破坏臭氧层的物质,其臭氧层破坏潜势英语ozone depletion potential (ODP) 为1.56,估计它对平流层臭氧层造成破坏的占比为1%[11][12]

参考文献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