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毓庆宫(满语:ᡳᠣᡳ
ᡴᡳᠩ
ᡤᡠᠩ,穆麟德转写:ioi king gung),位于紫禁城内廷东路奉先殿和斋宫之间,清朝时为皇子居所,后来为皇帝读书处[1]。
毓庆宫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朝的奉慈殿基址上兴建。雍正九年二月初二日,雍正帝命将毓庆宫改建为斋宫,谕旨曰“不必将就盖造,另画样呈览重新盖造”,抹去毓庆宫原来的痕迹。乾隆八年,乾隆帝命于斋宫东侧重建毓庆宫。同年十一月,海望及三和在毓庆宫工程用银折中提到修理毓庆宫原约估银五万四千九百七十余两,南大墙门原为随墙门座,若仍照旧式建造毓庆宫门前星门,恐难悬挂匾额,于是照琉璃宫门式样约入估内。今遵旨照旧挪盖,其过木上添盖琉璃门楣,以便悬挂匾额。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添建大殿一座、游廊及抱厦。嘉庆六年(1801年)继续对毓庆宫加以扩建。光绪十六年(1890年)及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均进行过修缮。[1]
毓庆宫是康熙年间特地为皇太子允礽而建,后来作为皇子居所。乾隆帝从12岁到17岁之间一直在毓庆宫居住。嘉庆帝5岁时曾经和兄弟子侄等人在毓庆宫居住,后来迁往撷芳殿,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退位之后又迁回毓庆宫居住。同治、光绪两朝,毓庆宫均作为皇帝读书处,光绪帝曾在毓庆宫居住。[1]
毓庆宫为由长方形院落组成的建筑群,前后共有四进院落。[1]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