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上帝庙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当山上帝庙位于台湾台南市归仁区武东里,主祀玄天上帝,又称武当山庙,过去是角带围13庄所共同奉祀的大庙,现在的辖境大约是归仁的大潭、武东二里[1][2][3]。庙方沿革宣称该庙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台湾最早的玄天上帝庙,但也有人认为明中叶来台活动的汉人不多,且大多在沿海活动,对此说法表示有待商榷[1][2]。
沿革
根据庙中的〈武当山上帝庙沿革〉碑,该庙是分香自湖北武当山紫霄殿,建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是台湾最早的玄天上帝庙[4]。《南瀛神明传说志》一书对此说法表示当时汉人来台人数不多,且多在沿海地区活动,此一创建年代仍有待商榷[2]。《台南上帝爷信仰研究》则写说另有说法认为该庙是创建于清乾隆廿五年(1760年),而庙中仍有乾隆廿七年(1762年)时的古匾[1][3]。又《南瀛王船志》一书除乾隆廿五年(1760年)之说外,也写说有建于明郑时期的说法[3]。
而传说当年玄天上帝看众此宝地要建庙时,有一在此成仙的牧童与之争地,经大岗山观音菩萨调停,才替牧童在上帝庙后方的“牛奶堀(窟)”盖童子军庙供奉[1][2]。
武当山上帝庙所在的地方在明郑时期是崇德里角带围,随着人口渐多,雍正二年(1724年)左右崇德里分成崇德东里与崇德西里[2]。角带围一地有13个聚落,分别是大潭、过潭仔、富爷(府衙)、林仔边、沟仔尾、公馆仔、林墘、大苓、窝仔底、榕仔脚、刣猪厝(上帝庙所在地)、围仔内、埤仔口,上帝庙即是这13庄共同祭祀的大庙[1][2][3]。但是到了现代,这些聚落大多败庄消失,现在只剩大潭、刣猪厝、林仔边、窝仔底4庄存在[1][2][3]。
该庙在乾隆年间[注 1]重修过一次,之后在咸丰九年(1859年)与日明治廿八年(1896年)也重修过[5]。而当前庙况是民国五十四年(1965年)改建后的样子,建筑风格仍有古味[1][3]。
传说
相传过去武当山上帝庙有举办王醮的习俗,但在某次要将王船运到二赞行溪(二仁溪)火化(一说是要放流[3])时,在埤仔口被一个乞丐[注 2]挡住路[2]。群众看乞丐挡住心生不满,竟将乞丐打死,结果据说王船突然变重搬不走,群众权宜之下只好在埤仔口火化王船[2]。另一说是该名乞丐在王醮时入庄与居民发生冲突而被打死,导致与他有“兄弟”之称的“客王”(巡狩王爷)不满,结果王船在运往溪边时,在埤仔口停下且自行发火[3]。
据说埤仔口此后诸事不宁,因而败庄,而后角带围各庄也被波及,接连败庄,最后只剩下4庄[2]。而对于角带围各庄衰败的原因,除民间传说是遭逢恶运之外,有学者认为应该是发生瘟疫之故[2]。而在此之后武当山上帝庙也没有再举办王醮[3]。
注释
参考来源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