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氏尖吻鲛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欧氏尖吻鲛(学名:Mitsukurina owstoni)[3],又名欧氏剑吻鲨、欧氏尖吻鲨,也被称为哥布林鲨(Goblin Shark),是尖吻鲛科(或称尖吻鲨科或箕作氏鲨科)下的唯一一个现生物种,大约有1.25亿年历史[4],是一种深海鲨鱼。欧氏尖吻鲛的特征是牠的吻向前突起而形成一尖突,比其他鲨鱼的更为长,以此感觉猎物,两颌前移形成鸟喙状,可以突然伸出攫取猎物。牠的另一个特征是半透明的皮肤,以显露出血液使身体呈粉红色。牠可以伸缩上颚通常情况下收缩,此时它看起来与一般的鲨鱼并无太大区别,但它可以通过迅速伸出上颚来捕获前方的猎物,据纪录片《鲨鱼周(shark week)》的记载,欧氏尖吻鲛上颚出射速度达到0.16s,是目前鱼类捕食的世界纪录。哥布林鲨通过颚周边的肌肉来维持上颚使其能够在出射时不脱离口部。[4],当收缩时,外观就像是一头粉红色而长吻的沙虎鲨,由于属于古老的鲨鱼家族,可称为活化石。
欧氏尖吻鲛![]() 化石时期:
| |
---|---|
![]() | |
![]() | |
科学分类 ![]()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软骨鱼纲 Chondrichthyes |
亚类: | 鲨总目 Selachimorpha |
目: | 鼠鲨目 Lamniformes |
科: | 尖吻鲛科 Mitsukurinidae |
属: | 尖吻鲛属 Mitsukurina |
种: | 欧氏尖吻鲛 M. owstoni
|
二名法 | |
Mitsukurina owstoni | |
![]() | |
欧氏尖吻鲛的分布 | |
异名 | |
|
欧氏尖吻鲛出没于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一般在深于200米水深处。牠们分布在世界各地温带和热带的海域,从太平洋的澳洲[5]至大西洋的墨西哥湾。[6]牠们首先于日本的海域被发现。[7]
欧氏尖吻鲛在深海捕食不同种类的生物。牠们主要以鱿鱼、蟹及深海鱼为食物。就牠们的生命及生殖习性所知甚少,而牠们的敌人亦较少。因此,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并没有将牠们分类为濒危物种。[8]
分类

欧氏尖吻鲛最初是于1898年由大卫·乔登(David Starr Jordan)以近日本横滨市的相模海发现的标本来命名。[2]另一个标本亦于1909年被命名为剑吻鲨的Scapanorhynchus jordoni。欧氏尖吻鲛曾一度被分类在剑吻鲨属中,但现时这个分类是无效的。[9][10]欧氏尖吻鲛的化石共有24个及其他两个已灭绝的相关属,即剑吻鲨属及Anomotodon。
尖吻鲛属的学名是以东京大学的动物学家箕作佳吉来命名,原因是他将有关的标本交予朱尔敦作研究的。[4][11]种小名则是以标本发现者Alan Owston命名的。[12]
分布及栖息地

欧氏尖吻鲛是深海的鲨鱼,经常在水深约250米的海底生活。最深的标本就曾于水深1300米处发现。[4][8]
只有约45个欧氏尖吻鲛的标本曾被研究。[13]大部分被渔猎欧氏尖吻鲛都是在日本发生,尤其是在房总半岛附近的海域。牠们在太平洋的分布很广泛,曾于南非、澳洲及新西兰的海域发现。[5][14][15]牠们亦曾于法属圭亚那对出的西大西洋,并马德拉自治区及葡萄牙的比斯开湾出没。[8]在大西洋的另一端,欧氏尖吻鲛曾两次在墨西哥湾被发现。[6][16]
解剖及外观
欧氏尖吻鲛的体型属于中等至大型。一般的标本都有2至3米长。最大的标本是在塔斯马尼亚被发现,约有3.9米长。[17][18]估计牠们最大可以达至5.4至6米长。[8]
欧氏尖吻鲛有一般鲨鱼所有的体形。牠们的鳍并非尖的,反而是低及圆的,臀鳍及胸鳍明显的比背鳍大。牠们的尾巴就像长尾鲨般,上半叶比下半叶长。[4][19]
欧氏尖吻鲛的身体呈粉红色,在鲨鱼中非常独特,这是因牠们的皮肤是半透明的,其血管使得外观上是粉红色的。牠的鳍都是带青色的。欧氏尖吻鲛的眼睛小且没有瞬膜。牠们没有尾前小窝及龙骨。前排牙齿很长及边滑,后排的牙齿则适合压碎食物。[20]
行为
欧氏尖吻鲛是以在其吻的电子敏感器官来侦测猎物。一旦欧氏尖吻鲛发现牠的猎物,牠们突然伸出其颚,以像舌头的肌肉来将猎物啜入前齿。牠们会吃深海石头鱼、头足纲及甲壳类等猎物。[21]
生殖
现时对欧氏尖吻鲛的生殖仍是一无所知。虽然从来未有捕捉到怀孕的欧氏尖吻鲛,但作为鼠鲨目的一分子,推测牠们亦都是卵胎生的。牠们的受精卵会在母体内孵化,出生时已经是一头幼鲨。[21]
台湾宜兰县苏澳镇曾有渔民抓获了一条重达800公斤的欧氏尖吻鲛,渔民以底拖网渔船捕鱼时,意外将这条欧氏尖吻鲛拖上岸,且鲨鱼体内还怀有6只幼鲨。[22]
对人类的重要性
欧氏尖吻鲛一般会成为副渔获物。由于牠们逗留在海底,牠们多被海底刺网或延绳钓所捕获。牠们有时亦会被拖网所捕猎。有时牠们亦会被深海渔丝所缠绕。[8]
现时一些收集者喜欢搜集欧氏尖吻鲛的颚骨,价钱介乎1500至4000美元。[8]
怪兽电影卡美拉对深海怪兽吉古拉的反派怪兽以此为蓝本。
生态系统的角色
欧氏尖吻鲛是高层次的肉食性生物。牠在体外及体内亦有不同的寄生虫,已知包括两种蛔虫(学名分别为Litobothrium amsichensis及Marsupiobothrium gobelinus)[21]与一种桡脚类(管口目生物,学名 Echthrogaleus mitsukurinae)[23]就在澳洲的欧氏尖吻鲛标本中发现。
保育状况
于2004年,欧氏尖吻鲛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低危”物种。虽然很少会见到牠们,但就其分布世界各地海域的情况,加上牠很少作为副渔获物被捕获,故此推断并没有出现灭绝的合理危害。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指欧氏尖吻鲛最大的敌人将会是狩猎、意外死亡及水污染。现时并没有行动来保护牠们。[8]
参考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