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是颈部的主要动脉之一。一般情况下,椎动脉起自两侧的锁骨下动脉,左右各一,向上穿过第6~1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脑汇合成基底动脉。 椎动脉向脊髓上部、脑干、小脑和大脑后部供血。[1]
结构
椎动脉通常起源于两侧锁骨下静脉的后上方[2],之后进入第六颈椎(C6)的横突孔,少数情况下(7.5%)进入隆椎(C7)的横突孔。[1]之后,椎动面在各级颈椎的横突孔内上行,穿过寰椎(C1)的横突孔后,跨(穿)寰椎后弓(有椎动脉压迹或弓形孔),经枕骨大孔进入颅内。[1]在颅内、脑桥的底部,两条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在每一级颈椎,椎动脉发出脊柱前动脉分支营养周围的肌肉组织。
椎动脉的走向和大小多变,两侧的椎动脉直径常不对称。[3] 例如,左右椎动脉大小的差异可能从轻微不对称到一侧明显发育不全不等。研究估计,单侧椎动脉发育不全的流行率在2%-25%之间。[4]在3-15%的人群中,名为弓形孔的骨桥覆盖了寰椎(C1)上的椎动脉压迹。很少有椎动脉由C1-C2(3%)或C2-C3(仅报道了三例)椎骨水平而不是寰枕水平进入蛛网膜下腔。[5]
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dominance, VAD) 是一种先天的正常的血管变异,两侧的椎动脉直径将会存在差异,直径较大的一侧为主导侧,直径较小的一侧为非主导侧。有研究表明,约有54%的人为左侧椎动脉优势,30%为右侧椎动脉优势,16%两侧椎动脉直径相近。[6]
诊断
通常使用多普勒超声、断层血管摄影、PC-MRI评估颈动脉的健康状态。
椎颈动脉血液流速的经典评价指标是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7]
正常情况下, 根据Kuhl等人的一项研究,椎动脉的PSV期血液流速为63.6 ± 17.5 cm/s,EDV期血液流速为16.1 ± 5.1 cm/s。[8] 由于椎动脉优势, 两侧的测量结果可能存在差异。 例如, Seidel 等人进行的另一项研究发现,在PSV期,右侧椎动脉平均流速为45.9 cm/s,而左侧椎动脉的平均流速为51.5 cm/s;在EDV期右侧椎动脉平均流速为13.8 cm/s,而左侧椎动脉的平均流速为16.1 cm/s。[7][9]
其它图像
-
大脑底部的动脉(底面观)。
-
脑底部动脉循环图。
-
椎动脉与枕下肌的关系。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