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
林柏燕为1936年生于新埔的客家人[1],在读新埔公学校时在全台湾小学写生比赛获第五名[2],但因经济而没念美术系[3]。他就读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时,与同学创《陌生人》文艺杂志[2]。
林柏燕以“冷月”为笔名发表小说与评论[4],为同乡的吴浊流的《台湾文艺》撰稿[2],还为自己文章手绘插画[3]、替杨政道写客家戏剧本[5]。1970年代,林柏燕在报上连载以慰安妇为体裁的小说“慰安的女人”,后来改名成“异乡之女”,由水牛出版社发行,印到三版[6]。
1976年11月28日,林柏燕与祖兰舫、谈卫那、鹿宝琛、曾信雄、程德明、何修礼、王天福等教师,获中国语文学会十一届中国语文奖章[7]。林柏燕因《异乡之女》、《暗夜的水底寮》等小说作品、及《文学印象》、《文学探索》等文艺评论集、主编“六十二年小说选”,而受文艺界肯定[4]。1978年5月4日,台北实践堂,林柏燕获中国文艺奖章论评奖[8]。
中年后,林柏燕开始投入家乡文史工作,1997年整理完成《新埔镇志》[9]。他义务整理受潮的县史档案[10]、对家乡的督宪光临纪念碑文物作保存[11]、勘查新埔陈氏宗祠[12]、替吴声淼主编的《周伯阳全书》日文诗中译[13]。2000年1月13日,林柏燕主编的《新竹文献》创刊号出版[14]。8月1日,刚从内思商工退休的林柏燕,担任县史馆筹备处主任[9]。
2007年11月,继《南方夜车》、《北国之秋》、《西线战事》等小说作品后,小说《东城档案》出版[15]。
2009年,林柏燕因直肠癌辞掉新竹县县史馆工作[2]。在病榻时,为遗作《前进李崠山》引用《论语》“加我数年,五、十学易...”写自序[1][2]。12月9日凌晨在新埔镇家中过世[1],死因为大肠癌并发败血症[2]。
纪念
2017年10月,新竹县立美术馆举行“不完美的完美~4分之1的天空”个展,展出林柏燕一家人绘画[3]。2018年12月13日,新竹县县史馆林柏燕纪念室揭牌,邀林柏燕儿子林慈韵到场[16]。
参考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