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唐经幢
来自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松江唐经幢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地址 | 上海市松江区 |
分类 | 石刻及其他 |
时代 | 唐 |
编号 | 3-179 |
认定时间 | 1988年 |
松江唐经幢,又称松江唐代陀罗尼经石幢,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内[1],为上海市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地面文物,建成于公元859年,此后因年久失修加之风化等缘故而发生倾斜,1963年时被修复,1988年1月13日,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历史
松江唐经幢是上海市境内最古老的地面文物[3],又称松江唐代陀罗尼经石幢[1]。据幢身所刻文字记载,松江唐经幢始建于唐大中十三年(859年),为本地人李嵩为其已经过世的父母及二弟荐福而建,属于墓幢类[1],相关记载最早见于元至元《嘉禾志》[4],明崇祯《松江府志》[5]则明确记载该经幢的建造时间为唐大中十三年(859年)[6]。但在当地依然流传着关于这座经幢建造的多种传说,有称建造经幢的地方原来有个海眼经常泛水,泥石无法堵住,故改为建造经幢用以封印;也有民间传说称这座经幢是为了镇压当地的一只黑鱼精而建造[a][7]。近代时,该经幢只有土墩上的部分幢身及以上10级裸露,同时幢身因风化而多处开裂损毁,幢上勾栏部分完整的仅剩原有的八分之一[7]。经幢整体上也发生严重倾斜,最大偏距为23.93厘米。土墩内由于当时并未开掘,情况不明[8]。
1959年,经幢的基部一度被从土内挖出,但当时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相关清理和修复工作[9]。1962年9月7日,松江唐经幢被以“唐陀罗尼经幢”之名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0],当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批专款对唐经幢进行修缮[7]。在维修所必经的拆卸过程中,幢顶凹穴内发现有“开元通宝”125枚,“乾元重宝”8枚,“五铢”2枚。接近底座几层的边缘缝隙中也发现有铜钱,其中“圣宋元宝”1枚,“崇宁通宝”2枚[6]。1964年11月,经幢的修复已全部完工[8]。维修过后的经幢高出地面1.6米[11]。1977年12月7日,松江唐经幢再次以“唐陀罗尼经幢”之名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1月13日,松江唐经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
外观
松江唐经幢现存21层,除第十三层、第十六层和第十九层之外,其余均为八角形[b]。自下而上各层的情况依次为[6]:
- 底座,直径190厘米,高39厘米,侧面刻有海水纹;
- 第二层,直径107厘米,高46厘米,上面刻有盘龙纹;
- 第三层,直径172厘米,高36.5厘米,侧面刻有佛山佛像,上斜面刻有单瓣仰莲;
- 第四层,直径92.5厘米,高37.45厘米,八面分别刻有一只蹲狮;
- 第五层,直径166厘米,高40厘米,上斜面阴刻花草和牡丹,下斜面刻有莲花瓣;
- 第六层,直径83.5厘米,高27厘米,每面均刻有壶门,壶门正中间刻着结跏而坐的菩萨;
- 第七层,直径159厘米,高29.5厘米,无花纹;
- 第八层,直径152厘米,高36.5厘米,每个角都立有望柱,每两根望柱之间镌刻有勾片纹石栏,正中间隆起安置幢身的浅槽,四周镌刻有16朵宝装莲瓣花纹;
- 第九层,直径76厘米,高46厘米,上面刻有唐代时为该经幢建立而捐助的人的姓名及所捐物品、数量,其中有“裙”、“被”、“绣被子”、“巾长”、“黄衫子”、“嶂子”、“背子”、“裤”、“衫”、“绩”、“手巾”、“绢”、“绸”、“绿斓”、“罗”、“水精珠”等。捐物名单共计137人,其中女性31人;铭记中捐物者当中有官职名称的共有13人,担任过的官职品阶最高六品,最低九品;
- 第十层,直径76厘米,高177厘米,每面均刻有文字,每面10行,其中正西面为序,西北方向最后六行为建幢铭记,其余面刻有经文,经文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9];
- 第十一层,直径120.5厘米,高34厘米,每个角的下端均雕刻有一个狮头,每个狮头各口衔一个环;
- 第十二层,直径89厘米,高27厘米,每面均突出一个球形弧面,上面刻有莲花纹和如意纹;
- 第十三层,直径155厘米,高62厘米,外弧面刻有卷云;
- 第十四层,直径60厘米,高57.5厘米,每面均刻有四大天王中的一位;
- 第十五层,直径157.5厘米,高36.5厘米,呈椽形,翼角向外伸出并翘起,角端被雕刻成如意的形状;
- 第十六层,直径57厘米,高23.5厘米,外弧面刻有蟠龙;
- 第十七层,直径158厘米,高36厘米,雕刻有盛开状的莲花瓣;
- 第十八层,上直径为70厘米,下直径为86厘米,高17.5厘米,是一个底座,没有花纹;
- 第十九层,直径65厘米,高40厘米,外弧面雕刻有16个浮雕人物,其中有佛、菩萨、君主和侍女等;
- 第二十层,直径91厘米,高29厘米,为上下层翘角刻有如意纹;
- 第二十一层,直径64厘米,高18.2厘米,为棱形平盖,无花纹。
相关维护
1962年,上海市政府选派人员对松江唐经幢进行维护工作。文物部门工作人员首先清理经幢四周100平方米范围及3米深的土层,发现土墩内连底座尚有10级幢身[7],幢基周围有唐代式样的砖砌铺地散水地坪。随后,维修人员在底座旁围条石,并筑约3米高的围墙,墙外再用石块和泥土堆成土墩。修复工程由上海博物馆修复复制工场担任。1963年5月,对该工场对经幢上部较小的雕刻部件进行试胶合,经多次试验实践成功。同年8月,21级石构件全部加固胶合完毕。9月,经幢各部分开始复原安装,为了保证水平拼接,工作人员在每级之间用古钱状铜板填塞空隙。10月,复原安装施工完成后用硅橡胶喷涂经幢表面,以防幢身吸水,延缓经幢表面的风化[9]。1964年11月,经幢的修复工作完成[d][8]。
注释
参考文献
Wikiwand in your browser!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
Every time you click a link to Wikipedia, Wiktionary or Wikiquote in your browser's search results, it will show the modern Wikiwand interface.
Wikiwand extension is a five stars, simple, with minimum permission required to keep your browsing private, safe and transpar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