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年5月21日—1528年4月6日[1]),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版画家。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9/Deutsche_Bundespost_-_Bedeutende_Deutsche_-_Albrecht_Duerer_-_10_Pfennig.jpg/320px-Deutsche_Bundespost_-_Bedeutende_Deutsche_-_Albrecht_Duerer_-_10_Pfennig.jpg)
他在青少年时期即投入于绘画活动,在米凯尔·瓦格莫特的工作室担任学徒,并有突出表现。稍后,他研究并模仿 Martin Schongauer 与 Master of the Housebook 的作品进行创作。他也在1493年与 Agnes Frey 结婚。[2]
1494年纽伦堡发生黑死病疫情后,他离开当地前往威尼斯。在威尼斯,他与真蒂莱·贝利尼、乔瓦尼·贝利尼等结识,又研究模仿安德烈亚·曼特尼亚、安东尼奥·德尔·波拉约洛、Lorenzo di Credi 等人的创作技巧。他往后对艺术创作人体比例的研究也由此开始。[2]
1495年返回纽伦堡后,他开始版画家和画家的职业生涯。他在1496年受弗里德里希三世委托绘制作品。[2]他在1498年出版木刻系列作品《启示录》(拉丁语:Apocalipsis cum figuris)后,因其创新的创作手法、精湛的技术和强大的意象等,而闻名于整个欧洲。[3]他在1500年至约1505年期间的作品,同时呈现出其所在地区(对特定主题的热爱)和当时意大利(对透视和比例的关注)的艺术创作风格。他在这段期间的代表作有水彩画《大草皮》(德语:Das große Rasenstück;1503年;细致地描绘植物等自然景象)、铜版画《亚当和夏娃》(1504年;专注于理想形象和比例的人类裸体)、木板油画《贤士的崇拜》(德语:Anbetung der Könige;1504年;受弗里德里希三世委托为诸圣堂的圣坛制作,在空间、构图连贯与平衡等方面有突出表现)。[2]
1505年,黑死病疫情再次出现于纽伦堡,他再次前往威尼斯。然而,这一次他已广为人知。他试图在法庭上阻止 Marcantonio Raimondi 抄袭他的创作。[4]他也前往波隆那学习透视法。在佛罗伦斯,他观看达芬奇和拉斐尔的作品。他在罗马创作的《在医师之间的耶稣基督》(意大利语:Cristo dodicenne tra i dottori;1506年),显示出来自达芬奇的西洋穴怪图像作品影响。[2]
自1512年起,他开始受马克西米连一世委托进行创作。他在1510年代前半创作出多个显现出精深技术的雕版画作,高度运用源自意大利的技巧和理论,甚至将新柏拉图主义的思想融入创作内容中。[2]
他在晚年更加专注于艺术理论专著的写作工作,并在画作中显示出对于当时宗教改革有关争议的关注。[2]
他在艺术领域的名声和影响力,在他生前即已遍及欧洲许多地区。[2]
生平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6/63/Albrecht_D%C3%BCrer_-_Praying_Hands%2C_1508_-_Google_Art_Project.jpg/640px-Albrecht_D%C3%BCrer_-_Praying_Hands%2C_1508_-_Google_Art_Project.jpg)
他生于纽伦堡的金匠家庭,其父老阿尔布莱希特·丢勒原为匈牙利宫廷金匠,后移居纽伦堡。童年时代,丢勒随其父学习金工手艺,15岁后开始了其游学生活,随瓦格莫特学习绘画和木刻,先后游历于阿尔萨斯、巴泽尔及斯特拉斯堡。随他最重要的游学经历为两次意大利的旅行,其间丢勒结识了画家乔瓦尼·贝利尼和拉斐尔,同时研究了达芬奇的作品和艺术理论,接触并学习了文艺复兴的思想及风格。
丢勒一生创作了大量木刻画、铜版画、油画和人物素描。其代表作有油画《四使徒》、《亚当和夏娃》、木版画《启示录》、铜版画《苦闷》、《骑士、死神、魔鬼》等。著有《人体比例研究》四卷,对透视学和人体解剖学颇有研究。
自画像之父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a/Durer-self-portrait-at-the-age-of-thirteen.jpg/640px-Durer-self-portrait-at-the-age-of-thirteen.jpg)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d/da/Albrecht-self.jpg/640px-Albrecht-self.jpg)
丢勒早在自己十三岁时(1484)就给自己画了一幅自画像,比达芬奇创作的那幅有名的自画像(ca. 1510-1515)还要早二十多年。在其一生之中,共创作了近十幅自画像,包括速写、素描、版画和油画等创作手法,其创作的自画像大多具有严整细致的特征,艺术表现力与后来的伦勃朗遥相呼应。因此,丢勒被誉为“自画像之父”[5]。
影响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b/b9/D%C3%BCrer_-_Rhinoceros.jpg/320px-D%C3%BCrer_-_Rhinoceros.jpg)
丢勒在后来的艺术家中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版画,当代许多人都是透过版画来了解他的作品,他的画主要也只在几个城市中出现,都是私人收藏。他的名声在欧洲各地传播,这也鼓舞了像拉斐尔·圣齐奥、提齐安诺·维伽略及弗兰西斯科·帕尔米贾尼诺等画家,也为推广及散播其画作,也参与版画的制作。
丢勒在蚀刻画的创作也影响了德国其他的艺术家,像玲珑大师试着创作一些大型的蚀刻画,但后来仍延续著丢勒较小而较狭窄的主题。卢卡斯·范·莱顿是唯一在16世纪前三十年成功创作大型蚀刻画的欧洲北部画家。意大利学习丢勒蚀刻画的画家有些直接模仿丢勒的风景画背景(朱利奥·坎帕尼奥拉及Christofano Robetta)或甚至模仿整幅画(Marcantonio Raimondi和Agostino Veneziano)。不过在1515年后,Marcantonio开创了新的蚀刻画风格,也越过阿尔卑斯山主导了北方蚀刻画的风气,丢勒的影响力也慢慢下降。
丢勒对人体比例的研究以及利用座标格点的转换来描述脸部变化的作法也激发了达西・汤普森在其著作《生长和形态》中,用类似方式的说明[6]。
信义宗在每年的四月六日会纪念丢勒[7],和老卢卡斯·克拉纳赫及Hans Burgkmair一起纪念。美国圣公会的圣人历中在八月五日纪念丢勒、克拉纳赫及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
德国的瓦尔哈拉神殿是一座纪念“历史上说德语的著名人物 – 政治家、君主、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名人堂,其中有丢勒的半身像[8]。
量度四书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1/AlbrechtD%C3%BCrer01.jpg/640px-AlbrechtD%C3%BCrer01.jpg)
丢勒关于几何学的著作名叫《量度四书》(德文名:Underweysung der Messung mit dem Zirckel und Richtscheyt,英文可译为《使用圆规、直尺的量度指南》或《量度艺术教程》),其中内容主要如下:
- 第一卷,集中研究线形几何学。丢勒所研究的几何结构包括螺旋线、蚌线和外旋轮线。他也吸收了阿波罗尼奥斯的概念,以及约翰尼斯·维尔纳1522年出版的《'Libellus super viginti duobus elementis conicis'》(拉丁文)一书的内容(这部书比丢勒的《量度四书》早三年出版。)
- 第二卷,进行二维几何,即正多边形结构的研究。在这部书里丢勒偏爱托勒密的方法超过了欧几里德的方法。
- 第三卷,把这些几何学原理应用到建筑学、工程学和版式编排设计之中。关于建筑的部分,丢勒引用到了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但也详细阐述了他自己的经典设计和柱式。在编排设计部分,丢勒依据意大利范例绘制了拉丁字母的几何结构。然而,他的哥特字母结构是基于完全不同的模块式体系。
- 第四卷,结束了第一、第二系列而进行三维结构和多面体结构的研究。其中丢勒讨论了五种正多面体和七种阿基米德立体,以及他自己的一些发明。在所有内容中,丢勒用网格方式来表现这些实体。最后,丢勒讨论了倍立方问题,进而还讨论了“construzione legittima”(意大利语中意为“结构法则”),一种通过直线透视法描绘一个立方体的方法。
在博洛尼亚时,丢勒学习了(可能是向卢卡·帕西奥利或布拉曼特学习)直线透视法原理,而且,这时,在一本未出版的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的专著中,唯一一份被发现的关于这些原理的文字说明中,丢勒显然对这种运用直线透视描绘立方体的方法已经很精通了。他也熟悉了阿尔贝蒂所描述的“简略结构”,和达·芬奇的一种技术,投影几何结构。尽管丢勒在这些领域中并没有革新,但他作为北欧地区,第一位运用科学方法,并运用对欧几里德几何学原理的认识,论述视觉表现问题的人来说是显著的。除了这些几何结构之外,在《量度四书》的最后一卷书中,为了通过模型来介绍透视画法,丢勒还讨论了各种各样的机械装置,并作了木刻版画插图,它们时常重复出现在关于透视问题的论述中。
人体比例四书
![Thumb](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0/0f/Durer_foot.jpg/640px-Durer_foot.jpg)
丢勒关于人体比例的著作名叫《人体比例四书》(德文名:Vier Bücher von Menschlicher Proportion),完成于1528年。第一卷书主要撰写与1512至1513年,完成与1523年。展现了五种不同结构类型的男性和女性的体形,身体的所有部分被描绘成总高度的一段。丢勒的这些结构是以古罗马的维特鲁威以及丢勒对“二三百位真人”的经验观察结果为依据的"[9]。第二卷书中包括八种更进一步的类型。关于这一系统,丢勒可能是向1525年的弗朗西斯科·迪·乔治的《'De harmonica mundi totius'》一书学习的。在第三卷书中,丢勒给出了一些可以用来修改人体比例的法则,包括凸面镜及凹面镜数学模拟法;这里丢勒还论述了面相学。第四卷书专门讨论运动原理。
然而,附于最后一卷书后的是丢勒写于1512与1528年之间的一篇独立的美学短文,在这篇文章中可了解到丢勒关于“理想美”的理论。丢勒拒绝阿尔贝蒂的客观美观念,提出一种建立在多样性基础之上的相对美概念。尽管如此,丢勒仍然相信真理隐藏在大自然之中,而且相信有一些规律支配着美,虽然他发现很难为这样的法则去确定一定的标准。1512或1513年,他写下的三个法则是“实用”(‘Nutz’)、“称心” (Wohlgefallen)与“中庸之道”(Mittelmass)。然而,不像阿尔贝蒂和莱昂纳多那样,丢勒最为苦恼的不仅仅是关于美的抽象概念的理解,而是关于一位艺术家该如何创造出美的图像的问题。在写于1512与1528年之间的这篇文章的最后草稿中,丢勒对艺术的信仰,从人类自发的灵感创造,发展到“精神的综合选择”的观念[9],换句话说,就是“一位艺术家凭借丰富的视觉经验去想象一个美的事物”。丢勒对于一位艺术家超越灵感的能力的信仰,促使他认为“一个人随手在半张纸上花一天的时间用铅笔画出的东西,或在一块小木头上刻出的东西,可能比另一个人花了一年的辛勤劳动炮制出来的大作品更有艺术魅力。”[10]
作品
- 《丢勒自画像 (1484年)》,1484年,藏于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 油画《丢勒自画像 (1493年)》,1493年,藏于巴黎卢浮宫
- 木刻版画《启示录》,1498年
- 板面油画《丢勒自画像 (1498年)》,1498年,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板面油画《丢勒自画像 (1500年)》,1500年,藏于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 板面油画《玫瑰经之后瞻礼》,1506年,藏于布拉格国家美术馆
- 板面油画《亚当和夏娃》,1507年,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油画《万人殉道》,1508年,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 素描《祈祷的手》,1508年,藏于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 油画《海勒尔祭坛画》,1507-1509年,藏于法兰克福施泰德艺术馆、卡尔斯鲁厄国家美术馆
- 《丢勒裸体自画像》,1509年,藏于魏玛宫
- 木刻《大受难》,1497-1510
- 木刻《小受难》,1511
- 《兰道尔祭坛画》(《圣三一的崇拜》),1509-1511年,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 版画《忧郁 I》,1514年,
- 版画《书房中的圣热罗尼莫 (1514年)》(1514)
- 版画《骑士,死亡和魔鬼》(1515)
- 木板画《丢勒的犀牛》,1515年
- 油画《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肖像》,1520年,藏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 油画《雅各布·富格尔肖像》,1520年
- 油画《书房中的圣热罗尼莫 (1521年)》,1521年
- 油画《希罗尼穆斯·霍尔茨舒尔肖像》,1526年,藏于柏林画廊
- 油画《雅各布·穆费尔肖像》,1526年,藏于德国柏林画廊
- 油画《四使徒》,1526年,藏于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
《丢勒自画像 (1484年)》,1484年13岁,藏于维也纳阿尔贝蒂娜博物馆
-
油画《丢勒自画像 (1493年)》,1493年22岁,藏于巴黎卢浮宫
-
木刻版画《启示录》第四幅:《四骑士》,1498年
-
油画《丢勒自画像 (1498年)》,1498年,藏于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
油画《丢勒自画像 (1500年)》,1500年,藏于慕尼黑老绘画陈列馆
-
《玫瑰经之后瞻礼》,1506年,藏于布拉格国家美术馆
-
油画《海勒尔祭坛画》,1507-1509年,藏于法兰克福施泰德艺术馆、卡尔斯鲁厄国家美术馆
-
《丢勒裸体自画像》,1509年38岁,藏于魏玛宫
-
版画《骑士,死亡和魔鬼》, 1513年
-
版画《忧郁 I》,1514年,
-
版画《书房中的圣热罗尼莫 (1514年)》,1514年
-
丢勒的犀牛,1515年
-
油画《皇帝马克西米利安一世肖像》,1520年,藏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
油画《雅各布·富格尔肖像》,1520年
-
油画《书房中的圣热罗尼莫 (1521年)》,1521年
-
油画《希罗尼穆斯·霍尔茨舒尔肖像》,1526年,藏于柏林画廊
-
油画《雅各布·穆费尔肖像》,1526年,藏于德国柏林画廊
参见
- 画家列表
- 艺术家列表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Wikiwand - on
Seamless Wikipedia browsing. On steroids.